历史上真实的夏竦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随着春季《清平乐》的大火,宋朝时期的帝王将相、朝堂风波、后宫争斗、风俗人情都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其中人物或令人惋惜,或令人称赞,还有一些则令人厌弃。朝堂之上,范仲淹当得一句刚正不阿,而夏竦则恰好相反。他作为朝臣,却与贾教习私通,兼之贪财好色,搅得后宫不得安生,实在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然而,影视作品多有杜撰,夏竦是否真是如此人物呢?
关于夏竦奸臣一说,历史上确有其事。在元朝末年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主持修撰的《宋史》中曾提到夏竦,列传第四十二中,将王钦若、丁谓、夏竦三人并提,且言辞犀利地指出“世皆指为奸邪”。其中记载夏竦处理不好后宅之事,导致妻子与他偏爱之人矛盾重重,甚至牵连到夏竦其母和岳母。另外,还提到夏竦急于进取,所以在朝中好与朝臣结交。翰林学士张方平也曾经直指他为奸邪。夏竦死后,曾被赐谥为文正,但是后来刘敞认为,世人都指责夏竦奸邪,谥号为正不合适,这才将他的谥号由文正改为文庄。由此可以看出,指责夏竦为奸臣一事并非空穴来风。
夏竦年少时便出类拔萃,显现出不俗的才华。十二岁时作赋便可以挥笔立就,十七岁时所作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当时甚至有大臣王辟之说,以后的题诗没有超过他的。夏竦也正是凭借文采走向朝堂。在契丹入侵中原时,其父夏承皓在抗击敌军时不慎中箭,最终马革裹尸。朝廷为抚恤夏家,将夏竦任命为一名小武官,但是夏竦却心有不甘。他亲自捧着诗集去堵宰相,请他过目,并表明想当文官,最终也确实如愿。以此看来,夏竦确实有“进取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并非彻头彻尾的奸臣,反而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
夏竦对待上位者,并非一味阿谀奉承,反而多为民着想,不惜得罪他人。夏竦在担任玉清昭应宫判官时,丁谓是其上司,乃玉清昭应宫使。有次,丁谓宴请官僚时,恰好有席间杂技表演助兴。丁谓便对夏竦说,世上鲜少有关于杂技的诗作,他可以赋诗一篇。夏竦果然作诗,但诗作却让丁谓恨得牙痒。“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旁人冷眼看。”此诗看似咏杂技,其实是说丁谓做的坏事尽管百般遮掩,大家却都心知肚明,唯有皇帝不知晓罢了。后来,夏竦担任参知政事时,有人提出建三神山、作后土祠等事,群臣纷纷附和,以讨宋真宗欢心。唯独夏竦极力反对,说工程过于阔远,并不承天意,最终阻止了这场劳民伤财的运动。
夏竦作为上司,也对有德有才之人多有提拔,并非心胸狭隘之辈。庞籍曾经便是夏竦的属下,夏竦对他多有优待。一次,庞籍卧病在床,请求夏竦为其处理后事。夏竦却亲自探望他,并且劝解他,认为他以后会成为宰相。后来,庞籍果然固然成为宰相,并做了不少好事。除此之外,范仲淹也曾受过他的提拔,范仲淹甚至曾写诗给他,“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来表达对夏竦的感激。夏竦此举固然可能有私心,来培养自己人,但他提拔的多是爱国爱民之人,可见他还是有为民考虑的一面。
除此之外,夏竦最为人称赞的,当属他切实为民众做的一些好事。夏竦在任知襄州时,恰逢襄州灾荒严重,当时百姓流亡,有不法之徒趁乱作恶。夏竦及时开放粮仓,且劝说当地富人拿出余粮,最终帮助襄州度过了这场灾荒。当地四十余万民众对夏竦感激不尽,甚至将皇帝赐给夏竦以表赞许的诏书刻成了石碑,用来铭记这份恩德。夏竦在任知洪州时,当地人都信奉巫术,夏竦为隔此风,不仅收缴了行巫术所用的器具,还让近两千名巫师改归农业及攻习针灸方脉。在豫章大疫时,夏竦惩治巫师,分发医药,使得当地大为受益。除此之外,青州南阳桥也是在夏竦的支持下修建的,这种由梁柱式木桥改为结构独特的无柱单拱木桥造桥技术高超,且能防止水患,很快被全国推广。
平心而论,夏竦确实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贤臣,他有自己的野心,也并不掩饰,并非无欲无求,只为百姓和君主。但是,夏竦绝对算得上是能臣,至少他在任很多地方时,都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且被百姓铭记。若只因为《清平乐》便将其简单视为奸臣,那未免过于片面。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564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