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

位置:首页  »  帝王野史  »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
日期:2023-03-31 18:11热度:加载中...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百科小编告诉你。

  从古至今,乞丐这个职业一直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较为低下的职业,所以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要么被人同情,要么招人白眼,很难拥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而乞丐被载入正史更是给人一种天方夜谭的感觉,正如鲁迅先生的观点,古代的正史其实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能够在正式上留名者莫不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人物。

  如此一来,乞丐入正史的难度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但是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乞丐真的做到了以自己一介乞丐的身份,折服了那些高傲的史学家们,让他们为这么一个原本入不了他们法眼的乞丐在正史中立传,实现了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名垂青史的目标。作为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名乞丐的这位“千古奇丐”到底是谁?他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成就而被史学家青睐的呢?

  这位名垂青史的“千古奇丐”名叫武训,这并不是他的原名,而是清政府在后来嘉奖他时所赐予的名字。最早的武训其实就像旧社会里很多的底层人民一样,有姓无名,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很多时候他都被叫做武七。武七在七岁年龄尚幼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被迫以乞讨为生,从而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

  原本这对于旧社会的底层人民来说,其实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毕竟在旧社会,高级知识分子是稀少到能够被人用天上的星宿来比喻的存在,对大部分的底层人民来说,大字不识才是他们最常见的状态。因为自己文盲的状况,武七在当雇工时经常被雇主欺骗,而在争辩中还常常受到蛮不讲理的打骂,他吃尽了文盲的苦。

  于是,这个大字不识的文盲,竟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靠乞讨来兴办教育,在20岁之际为此四处行乞。建立了如此远大的目标,自然注定只能风雨兼程,兴办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武七过上了几乎苦行僧的生活,一切只为把更多的钱省下来兴办学堂。他在这过程中使尽了十八般手段,乞讨、卖艺、甚至自我丑化来博人眼球,只求赚取更多资金。而到了晚上,武七也不休息,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做点纺织工作。之后武七还从事了各种工作,或卑贱或劳累,一切只为筹措办学资金。

  多年的积累,武七的努力终究还是没有白费,资金一天天的多了起来。但作为一个四处行乞为生的人,居无定所的生活使得他的资金的安全性成了个大问题,于是他想要找一个能够帮自己存储资金的地方。后来他找上了县里名声颇佳的举人杨树坊,因为他认为杨举人为人正直,值得托付,所以便上杨府登门拜访。

  但杨府一开始并不愿意让这么一位乞丐进门,结果武七居然像程门立雪一样,在杨举人的家门口跪了两天,杨举人最后还是被这位乞丐的诚心所打动,同意和武七聊聊。结果当杨举人知道武七多年乞讨积攒资金,只为兴办教育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不但答应了帮武七保存资金,他自己也表示要大力帮助武七兴办教育。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

  武七后来看自己拥有的资金越来越多,便开始买入田地,为办学做准备,同时将剩余的资金以三分的利息放贷出去,增加资金的收入。当武七49岁时,已经行乞近三十年的武七足足拥有了230亩的田地,所积攒的资金也达到了3800余吊钱,如果说武七选择以这财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水平绝对会突飞猛进。

  但一心办学的武七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甚至当杨举人劝他先结婚,为家里传宗接代时,他还编出了“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的唱词。武七的努力终于到了获得回报的时候,光绪十四年(1888),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武七,花了4000余吊钱,在家乡堂邑县的柳林镇东门外建立了第一所义学,并命名为“崇贤义塾”。

  三十年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武七办学的理想总算开始走上了正轨。为了为义塾寻找老师,他常常亲自跑到当地那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家中,跪下请他们来任教。而为了让贫寒家庭的孩子能够来义塾就学,他甚至还跑到那些贫寒的家庭中跪求他们把孩子送到义塾上学。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

  而武七在这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获得任何好处,虽然当年招到了五十余名学生,但武七一分钱也没有收他们的,学生到义塾就学学费全免的,经费的来源则是靠武七早已置办好的那些学田来支出。作为一手创办义塾的人,武七并没有任何高傲的姿态,甚至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曾经在乞讨时的卑微的习惯。

  每次开学,他都会先拜老师,再拜学生,持续多年下来甚至成了学校的一种固定仪式。甚至设宴款待老师时,武七请来的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作陪,自己却在门外伺候着,帮忙递菜,甚至磕头迎客,最后只是吃点客人吃剩的残羹冷炙。

  深知缺乏文化之苦的武七,在建立义塾之后,对于义塾的教学情况极其重视,常常都来查看义塾的教育情况。有老师午睡过头导致学生在教室打闹,武七就到老师门前跪唱“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结果老师羞愧难当,之后再也不敢在教育上疏忽。而对不上进的学生他也常常会跪下边哭边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武七这样一位义塾创始人如此低姿态的劝学与敦促,不仅使得学堂的老师不敢怠慢,连学生也都积极上进们不敢马虎,整个义塾的学习氛围保持得极好,最后很多人都学有所成。这也使得武七办学之名越发地响亮,在之后几年里,与武七合作办学,或是资助武七办学的人越来越多,武七连续又开了两家义塾。

历史上武训从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经历了什么?

  最终,武七的名声还是传到了官府那边,山东巡抚知道了武七行乞办学的义举后,特地召见了这位与众不同的乞丐,为了支持武七的义举,他还专门免除了武七学田的赋税徭役,并捐出200两白银,作为学资。而武七也正式地拥有了名字,为了嘉奖他兴办义学的功劳,清政府取“垂训于世”的含义,为武七取名为“训”,这也就是武训名字的由来。

  武训的功劳之后又被山东巡抚上报到朝廷,光绪帝为其颁发了“乐善好施”的牌匾以资鼓励,还授予了他“义学正”的名号,更赏赐了他“大名鼎鼎”的黄马褂,武训真正做到了名扬天下。之后,功成名就的武训,逝去的时间也非常具有他的个人特色,在第三座义塾修建并得到清廷嘉奖的同一年,武训在病中听着学生的读书声含笑离世。十年后,清政府将他的事迹写入了正史,为其立传。这位乞丐教育家,在帝王将相云集的正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魔咒,千年无解

历史上的鹦鹉:才子、政治与宠物

历史上关键一年,影响中国300年

历史上陈友谅是个怎样的人?朱元璋佮评价他?

红颜薄命:历史上真实的赵敏与朱元璋的次子朱樉

标签:武训  清朝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017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