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整理唐朝宰相王方庆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由太子李显继位,尊武则天为太后,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唐高宗的这份遗诏,相当于给武则天干政提供了“合法”的依据。55天后,武则天废除了唐中宗李显,立她的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实际上,唐睿宗不过是一介傀儡,朝堂上的话语权,全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
公元690年,做了7年皇太后的武则天,终于宣布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称帝后,重视农桑,选拔人才,唐朝(武周)的经济发展整体上向好。只是,武则天篡夺了李唐的江山,很多李唐宗室成员纷纷起兵讨伐武则天,因此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平叛。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仅有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也和武则天貌合神离。李显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一直不能回京城,李旦先被立为太子,然后被贬为相王,被囚禁于宫中。
武则天为了巩固政权,不得不大肆启用武氏宗亲,例如武则天的两位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先后成为朝堂之上的政治明星,甚至有人认为武则天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则天登基时已经67岁,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发愁。那些忠于李唐的大臣,也开始用各种办法劝说武则天把李显从庐陵召回京城,立为太子。最早劝说武则天的大臣,是宰相王方庆。
唐朝实行“群相制度”,即同一时间有多个宰相,王方庆便是其中之一。王方庆出身于琅琊王氏,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王氏家族的后裔,王方庆的十一世祖是东晋名臣王导。众所周知,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也就是说,王羲之是王方庆的第十世伯祖。有一次,武则天向王方庆讨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方庆说:
“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
也就是说,王方庆家中本来有40多份王羲之的遗迹,在贞观年间,大部分作品都被唐太宗李世民求购了,现在家中还剩唯一的一卷,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迹,十分高兴,从此对王方庆信任有加。
王方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他和狄仁杰同为宰相,狄仁杰对他尊重有加。王方庆为了劝武则天召李显回宫,也是下了很大功夫。公元697年正月,王方庆利用兵部招兵的机会,把自己的长子派到边疆去戍边,并且把这件事宣扬出去,弄得人尽皆知。当时人们普遍不理解,以王方庆宰相身份,随便给儿子在六部安排个职位,都足以让儿子立足,何况,王方庆的儿子是一介文人,并不懂兵法,在边疆也没有立功的机会。因此,大家都觉得王方庆的做法非常荒谬。
没多久,武则天也听闻了这件事。在王方庆入宫奏事的时候,武则天问王方庆:“朕听说你让长子派往眉州戍边了,你怎么忍心呢?”
王方庆早有准备,他本就希望武则天来问这个问题,王方庆回答说:
“庐陵是陛下爱子,今犹在远;臣之子,安敢相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庐陵王李显是陛下的爱子,尚且远在庐陵,我的儿子,哪敢留在身边呢?
武则天有四个儿子,因为前两个儿子都已经去世,李显相当于武则天名义上的长子。王方庆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讽刺武则天:“陛下的长子都被您安排在外地,我的长子当然也不能留在京城,我虽然心疼儿子,但也要向陛下学习啊!”
听完王方庆的解释,武则天呆若木鸡。良久,武则天回过神来,让王方庆先退下,自己陷入了沉思。
不久后,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只鹦鹉折断了翅膀。狄仁杰告诉他,鹦鹉的“鹉”和“武”乃同音,这时候上天在告诉陛下,您的两个儿子就是您的两个翅膀,你把他们召回京城,才能展翅高飞。
武则天突然想起了王方庆的话,决定接李显回京。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以李显有病需要治疗为由,派人秘密将李显接回京城。六个月后,公开立李显为皇太子,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来培养。这意味着武则天百年之后,大唐江山将重归李氏。
武则天晚年,脾气暴躁,百官都不敢直接相劝,王方庆为了劝武则天召李显回京,不惜将自己的儿子贬到边疆。在王方庆、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最终同意接李显回京,并立李显为太子,这是王方庆等人的功劳。
战国时期有“触龙说赵太后”,唐朝时期王方庆用亲生儿子来讽谏武则天,王方庆用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终于达成了目的。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886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