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仁宗朱高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朱高炽,明成祖朱棣嫡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大明王朝276年历史中唯一集“世子、皇太子、皇帝”三重身份于一身的皇帝。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弟弟朱高煦英武过人,善于骑射。在这两位的衬托下,虽然《明史》吹捧朱高炽“稍长习射,发无不中”,但实际上他身材肥胖,不要说骑马射箭,连走路都费劲。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在建文帝朱允炆的逼迫之下起兵靖难,经过三年的苦战最终成就大业,登基称帝。靖难战争的功劳,历来是记在朱棣本人的头上,乃至于朱高煦的风头也比朱高炽要强劲得多。
但是实际上在这三年中一直担负坚守北平城任务的朱高炽,才是靖难战争真正的胜负手。但凡朱高炽不堪重任的话,迎接朱棣的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至关重要的北平保卫战
建文元年九月,曹国公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抵达德州,准备对北平发动全面进攻。面对朝廷方面绝对的兵力优势,朱棣深知自己既不能困守北平,又必须补充新鲜血液来和李景隆对抗。思来想去之后,朱棣把主意打到了封国大宁的弟弟宁王朱权头上。
大宁是明朝应对蒙古人的重镇,城中有重兵把守,同时宁王所属的营州三护卫也有着超强的战斗力。如果能把大宁的明军和宁王的护卫收入麾下,朱棣这边才算有何朝廷扳手腕的资本。
9月28日,朱棣最终下定决心奔袭大宁,而留守北平的重任则交给了燕王世子朱高炽。为了确保大宁之行万无一失,朱棣带走了几乎全部的精锐主力,留给朱高炽守城的兵力算上老弱病残不过万人。
尽管朱棣通过不走松亭关大路,而是从刘家口小路绕道前往大宁的方式尽量隐瞒自己的行踪。但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还是传到了李景隆军中。作为洪武朝后期受到明太祖朱元璋重点培养的勋二代,李景隆立刻敏锐地判断出来北平空虚。
虽然被后世史书百般丑化,但这位曹国公属实并没有如此不堪。在做出判断之后,李景隆迅速挥军北上将北平城团团包围。李景隆兵临北平城下之后并没有盲目攻城,而是首先在北平九个城门之外都筑起营垒,对北平完成全面封锁。同时又另外派出部队攻击通州,断绝北平附近燕军前来增援的可能性。此外李景隆又在北平以东的郑坝村设立九座大营并亲自坐镇,准备应对回援北平的朱棣本人。面对如黑云压城一般的朝廷大军,朱高炽沉着冷静,安抚军心,做好了一切应对准备。
李景隆等引兵数十万围北平城。是时城中守备已完,虽老弱不及万人,帝(注:指朱高炽)鼓舞激劝,下至妇人小子皆奋效力。—《明仁宗实录卷一》
10月15日,战斗在丽正门(今北京前门)正式打响。这是官军养精蓄锐之后的第一次攻击,全军上下士气高涨,战斗意志极其强烈。在攻守双方胶着之际,此前受到朱高炽鼓舞的妇女老弱在燕王妃徐氏的亲自率领之下登上城楼协助防守。
在北平城内近乎全民皆兵的抵抗之下,官军的进攻终于被击退。丽正门之战,可谓是北平保卫战中最惨烈,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战役。《明史纪事本末》称当时“景隆攻丽正门,几破。”而在靖难成功后朱棣回忆往事,依然对当年挺身而出的“娘子军”们念念不忘。
(永乐元年夏四月)甲戌,上追念靖难之初北京及通州城尝以妇人列埤守御,命兵部稽录其姓氏赏之。(《明太宗实录卷十九》)
此后朱高炽布置有方,将朝廷大军死死挡在北平城外。直到11月4日,朱棣才率军从大宁赶回,与李景隆在郑村坝展开对峙,并最终击溃朝廷大军主力,北平的危机才算解除。如果没有朱高炽这关键的一个月,一旦北平陷落,对于整个朱棣集团的打击是致命的。
同行的衬托
如果是单单一场靖难战争,还不能让人完全领略到朱高炽的重要性。那么在此后发生的两场亲王叛乱:明宣宗宣德年间的汉王朱高煦之乱,和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则彻底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朱高炽这样的人物,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汉王之乱: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8月1日,老牌野心家,47岁的汉王终于反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十天之后,宣宗朱瞻基就率领大军御驾亲征。8月20日,宣宗大军抵达汉王的封国山东乐安州。
从起兵到宣宗包围乐安州的20天时间内,朱高煦仅仅仿照其父当年设立了五军,但却始终困守在小小的乐安城中。乐安只是一座普通的城池,根本没有当年北平那样的高大城墙。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靖难战争的一代名将,汉王为何不效仿乃父留世子守城,自己率军出征呢?朱高煦至少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攻打济南,因为城中有山东都指挥使靳荣作为内应。一个是南下攻打南京,一旦拿下南京,汉王就可以直接称帝。最后一个是往河南与弟弟赵王朱高燧会合,同时联络晋王朱济璜和周府汝南王朱有爋一同起事。
这三条计策无论用哪一条,都足以给宣宗造成极大的麻烦,战事一旦陷入胶着,朝廷这边此前和汉王交好的武将难免会心思活动。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汉王世子有足够的能力守住乐安,显然朱高煦对儿子并没有信心。最终困守乐安的汉王仅仅坚持了一天便束手就擒。
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宁王朱宸濠在封国南昌起兵谋反。6月16日,叛军攻下南康府,知府陈霖等弃城而逃。6月17日,叛军攻克九江。6月18日,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都御史王守仁和吉安知府伍文定一同起兵讨伐朱宸濠。6月27日,叛军包围安庆府。
7月1日,朱宸濠留下堂侄宜春王朱拱樤留守南昌,自己率世子及瑞昌王朱拱栟等宗室及十万大军东下直取南京。而王守仁也如当年的李景隆一般,乘着朱宸濠主力尽出的机会率军奔袭南昌。
初宸濠尽选强壮以行,城守皆老弱者。宜春王栱樤及内官万锐等分督之,实无固志。—《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也就是说当时宜春王朱拱樤所镇守的南昌,和当年朱高炽所镇守的北平形势是非常接近的。首先南昌,也就是当年的洪都,和北平一样也有九座城门,城墙同样高大。当初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可以在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压力之下,坚守洪都近三个月。其次由于主力外出,城内留下的也都是老弱病残。再次和当年李景隆大军比起来,王守仁和伍文定率领的官军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远远不及。
7月19日伍文定为前锋率先攻城,结果只是朝城中开了几炮,以宜昌王为首的守军就一哄而散。王守仁等人几乎兵不血刃就杀进了南昌城中。《实录》为我们留下了官军进城之后,整个宁王府宗室宫眷乃至南昌城的军民百姓所受到的残酷迫害。
守仁复搜捕诸逆党,日戮数百人。军士因纵掠郡王、将军、仪宾邸第,以及富室无不被害。濠府中诸蓄积甚富,亦多失亡者。宫人闻兵入,惶惧纵火自焚,或相率盛服而缢。一室中有至数人者,臭达于外,所存惟羸病数十人而已。—《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朱高炽守不住北平,包括王妃徐氏在内的燕王府宫眷,下场必然也是如此悲惨。而丢掉老巢的宁王朱宸濠进退维谷,最终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结语:从汉王和宁王两次失败的叛乱来看,朱高炽对北平的坚守,为朱棣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如果北平守不住,朱棣的军心会迅速崩溃,其本人的下场会和百年之后的宁王朱宸濠一模一样。朱高炽的重要性甚至连方孝孺都觉察到了,不惜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棣父子。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夯实本文的观点,朱高炽这位上不了战场的大胖子,才是靖难战争真正的胜负手。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836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