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廉颇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常见两类人:犯了滔天大罪的罪人,譬如秦桧,和立了旷世奇功的英雄,诸如岳飞。但历史上不常见一类人:明明犯了错,却因此留下美名,明明在这个战场上“唯唯诺诺”,换一个对手就能“重拳出击”。这种不常见的“两面派”,其中的一大代表就是战国名将廉颇。
一、“教书育人”的战国名将
作为中国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的一位先秦大将,廉颇的出名方式与其他将帅有那么一丝丝不同。其他将帅凭借战绩、军功而受人敬畏,可廉颇却因为一出富有教育意义的“负荆请罪”而成为一代又一代晚辈们眼中的榜样。
虽身为战国四大名将,最终却以教书育人的“夫子”形象深入人心,这不可谓不是廉颇的独道之处。而纵观廉颇一生参与的几场恶战,你或许还会发现廉颇这人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在长平之战与鄗代之战这两场赵国参与的重要决战中,尽管两场恶战相隔不久,但廉颇还是做出了全然不同的举动。
二、长平之战的闭门不出
发生于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无疑是我国古代几大经典战役之一:赵括在此纸上谈兵、白起于此坑杀四十万俘虏、赵国在此战后彻底失去战胜秦国的希望……但这场战争的前半段,也就是赵国名将廉颇和秦国大将王龁对峙时期,却时常被忽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将王龁奉秦昭王之命出兵韩国上党。上党的许多百姓匆匆逃往赵国。出于维护本国利益,以及与秦国清算旧账等目的,赵国在秦国逼近国境时也派出大军。双方即在赵国长平爆发恶战。
战争爆发伊始,廉颇手下只有十万匆匆赶来的援军。而秦军刚连连得胜,士气正高,因此即便在自己的主场,赵军也还是接连败退。赵国在前线的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也被秦军占领。
幸而在经历了初期几个月的失败后,身为大将的廉颇对秦军的实力终于有了充分的认识。他毫不避讳秦强赵弱的事实,于是并未在中央的催促下就草草出兵,而是规整军队,在丹河东岸驻扎起坚固的营寨,将作战方针调整为“假痴不癫”的“以逸待劳”。
对于廉颇的这个计策,赵王是十分生气的。并不清楚前线真实局势的他只以为廉颇这是惧战而闭门不出。可看在廉颇以守待攻之后的战况:“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在赵国把廉颇换成赵括之后,“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从秦军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狼狈来看,廉颇闭门看起来是“唯唯诺诺”,实际上是扬长避短,给秦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打击。若不是秦国久攻廉颇而不下,反倒把自己折腾得民倦粮竭,秦国后来大抵也不会使用不入流的反间计,诱使赵王将有勇有谋的廉颇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若是廉颇在此战中选择了硬碰硬,那鄗代之战的以少胜多或许就会不复存在。
三、鄗代之战的以少胜多
鄗代之战,即赵国与燕国发生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的一场决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场战争算是长平之战的“副产品”。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折损了主要力量,国力大大削弱。此后周边国家屡屡侵扰赵国,意图趁火打劫。鄗代之战爆发这年,燕国丞相栗腹也是因为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而向燕王提议出兵赵国。
而长平之战固然损耗了赵国的主力,也让初生牛犊的赵括命丧沙场,但并未让廉颇就此失去了朝廷的重用。当燕国六十万大军向赵国来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国仅存的二十五万(一说十三万)兵将迎敌。这一次,廉颇不但没有闭门不出,还主动发动了攻势。
廉颇令另一员大将乐乘率五万兵士,于代地牵制南下的燕军。他本人则率领二十万人马,在鄗地与燕军主力交锋。虽然此时燕军人数远远多于赵军,但他们又是长途跋涉,又是骄傲轻敌,所以和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的赵军相比实力远不能及。因而我们看到,鄗代之战中的廉颇所向披靡,丝毫没有年逾七旬的老人的羸弱,也不见先前与秦人交手时的“唯唯诺诺”。
到最后,兴冲冲来犯赵国的燕国不仅被打得落花流水,还失去了五座城邑。鄗代之战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廉颇也因这一军功而获封为相。能“唯唯诺诺”,亦能“重拳出击”,这或许就是廉颇夫子能教给我们的“负荆请罪”以外的又一道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829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