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杨修不同于祢衡、孔融的对曹操或取批判、或势不两立,他对曹操取拥护态度,张松反难杨修时就揭了他的短,他被操所杀不是政治态度引起的,而是才智过人,胆识超群,却不善用,不能巧用其智识,结果触犯主子的忌讳而送命,他的才华胆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为人却使人鄙薄。
或许他这位名门望族的才子,也许压根就看不起曹操这个暴发户,故意擦拨曹操的怒须,挪摘挖苦他自命不凡的才力,处处高他一筹,因而招来杀身之祸,我以为这也是可以探讨的。陈琳为袁绍草拟的讨曹操橄文,传到曹营,卧病在床的操,见后毛骨悚然,出冷汗一身,头风顿愈,从床上跃起,称赞陈琳文字佳妙。
但操在惊叹陈琳才名之后,又重用了他,表现出了政治家的风度,因而构成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都聚集到了曹操身边。不能单纯地用曹操的诈伪来阐释说明人才的这种流动,恐怕主要的原因还要从曹操集团奉行的基本政策同对文人学子的态度来寻求。陈琳的讨曹橄文,历数曹操的罪恶,指斥其无德无行,十恶不赦,文情并茂,酣畅淋漓,是一篇难得的杰作。尽管曹操是被痛骂者,但他却为陈琳的文才折服了。
让人既为情节所需,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陈琳的才华,在曹操赦免陈琳时问他为什么辱及父、祖,陈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也说明了微文一泻千里的磅薄气势。陈琳由一篇橄文成为一代风流而名垂千古,曹操父子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这同他的处境有关,如果在争立世子的角逐中成为胜者,也许这位杰出的诗人就不会出现在文坛上,坎坷的遭遇成全了他,千古同情在植不在丕。
平心而论,曹植也许更适合作文学家,他似乎缺少政治家所需的那种天赋和性格,他的洋溢的浪漫主义情绪气质,幻想丰富,构思离奇,这同政治家们讲究实务、注重功利的要求是有距离的。他的慕赋性格,他的气质,他的才华,宣告他政治上必然不会得意,而这种失意却为文学上的成功提供了条件。知子莫如父。曹操对丕、植二人的了解认识应该说是透彻的,他的选择主要是政治选择,而不是文学选择,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的曹植,虽为曹操所爱也不能立。所以,用继承曹操宏图大业的标准来衡量,入选者当然只能是笃厚恭谨的曹丕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7106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