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朝,奇葩皇帝特别多,明宣宗朱瞻基就被人称为“促织皇帝”,但在这种戏谑的称呼背后,真正的他其实文韬武略,当是一代明君,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
而且,在绘画创作领域,他在历代帝王序列中尽管不独占鳌头,但毫无愧色地排进前三名之列自当不在话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治下的明代“宣德画院”在传统书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第5位皇帝(算上建文帝),他在生前的年号叫做宣德,死后的庙号叫做宣宗,所以人们称他为明宣宗,也说他是明宣德皇帝。
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皇帝呢?
朱瞻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二十六岁登基,三十六岁逝世,在位十年间,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史称仁宣之治,它堪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由皇帝亲自培养培训出来的接班人之一,另一个,便是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终,被他的叔叔朱棣篡夺皇位。而朱棣,正是朱瞻基的爷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元璋怎样用心的培养朱允炆,朱棣就怎样用心的培养朱瞻基。而朱瞻基,比朱允炆要更优秀。当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身为皇子的朱棣,自问文韬武略,哪一点比不上这个侄子?他心中的愤慨,隐隐要爆发。
夜里,朱棣发了一个梦,梦里父皇朱元璋传给他一个大圭,并且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梦醒之时,下人来禀报,有孙子出世,朱棣欢喜不已,速速去看望。朱棣注视着襁褓中的孙子,他面容像极了自己。反思着梦境,朱棣决定起兵篡位,从燕京出发,直逼南京,用三年光阴,他成功夺得皇位。
因为朱瞻基的出世,使得朱棣起兵的决定更为坚定,这让朱棣成功登基之后,对朱瞻基的宠爱,超过其他皇子皇孙。朱元璋在培养朱允炆时,因为自己杀伐太重,重“文治”,轻“武功”,而朱棣在培养朱瞻基时,文武兼备,无一遗漏。一方面请了很多著名的儒士,来教授他儒家的经典学说,另一方面,也重视他武功上的训练,更重要是的军事上的谋略培养。
朱棣在远征蒙古的时候,经常带着他孙子一同出征,其实就是训练他的军事能力。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事无巨细,甚至带他到村野,让他体会农家的点点滴滴。既有庙堂之大气,又有江湖之远的接地气,朱瞻基的光芒,极其闪耀。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但他向来好文不好武,身体过于胖胖导致百病缠身,这让英勇善战的朱棣极其鄙视,因为上前阵打仗之事,他基本不能参与,毫无军功可言。相比之下,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武艺超群,常能伴随朱棣上阵杀敌,军功显赫,很得朱棣的喜爱。所以,朱高煦、朱高燧看不起大哥朱高炽,觉得他仅是书生一个,还随时命若悬丝的样子,着实不中用。但是,朱高炽学识渊博,宽厚待人,深得群臣爱戴,虽然不能驰骋沙场,可是治国经验丰富,这是他的优势。
重要的是朱高炽有个非凡的儿子朱瞻基,这个儿子的光辉,足以照亮他的前程,因为朱瞻基实在优秀,优秀得朱高煦、朱高燧对朱高炽无从下手。
太子之争中,朱高炽受到的诽谤铺天盖地,特别是他的两个兄弟,凭借着能陪伴朱棣去作战,常常极尽污蔑之词,这使得担任监国之职的朱高炽,非常受伤。关键时刻,朱瞻基亦利用常能陪伴朱棣去作战的契机,替父亲开解,舌战两位叔叔,晓以事实,常驳斥得两位叔叔哑口无言。
朱瞻基的优秀,让朱棣坚定决心,加上传统礼制,皇位传给长子,虽然他不怎么喜欢朱高炽,可是有朱瞻基辅助,相信江山能安好,于是病重之时,立诏朱高炽继位。
朱瞻基登基不久,很快御驾亲征摆平了他二叔朱高煦以“清君侧”名义发动的叛乱,朱高煦很快就缴械投降,后被废为庶人后不久将其用铜缸罩住活活烧死,尸骨无存。而且彻底地斩草除根,几个儿子也相继被杀。
而他的另一个叔叔朱高燧在朱瞻基平叛后得胜回朝之后也“自废武功”对他言听计从。摆平就是水平。明朝的历史上,朱高炽朱瞻基父子,是最善于倾听大臣意见的两代皇帝,他们把君臣关系搞得最为融洽。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皇帝。他尽职尽责的完成使命,做了一个良好的过度,然后把皇位传给了朱瞻基。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没有辜负爷爷和父亲的希望。
他一方面继承了朱棣的才华,另一方面继承了父亲的“兼听”。他细心的听取大臣的意见,维持着局势的稳定与和平。“听取大臣意见”,这个看似容易,其实在明朝很难做到。他俩在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仁宣之治”。(仁宣,指的就是明仁宗和明宣宗)是明朝历史上政治最开明,社会最稳定的一个阶段,也是明朝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朱瞻基受过严格的训练,他的书法绘画造诣很高。同时,他又不迂腐,他也喜欢玩。他喜欢捶丸,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高尔夫。他还喜欢斗蛐蛐、搞文玩。他下令制造了3000多个宣德炉(也有一说是5000多个),是非常重要、难得的文物。为了造这些香炉,朱瞻基不惜成本,把铜体本身,进行十几二十次的反复锤炼,重量减轻一半,工艺非常精湛。不仅如此,造型还十分优雅,这代表了一个人的审美能力。
位高权重的他游戏丹青却自有一番气度,这种帝王之气使他的作品在文人笔墨情趣的隐隐透露出一股呼之欲出皇家气派和帝王心思。
他创作的《松下读书图》成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扇面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扇”。
在朱瞻基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全面造诣。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法无定法,整体上看取法宋代院体但又不失元人意蕴,兼工带写,有时甚至带有一种看上去很违和的错愕感,但与后来的乾隆皇帝的绘画作品就艺术水平上来说不可等量齐观。
在他流传下来的画作中,那些云淡风轻的画面,往往带有一种不为人知的隐秘的心思。比如他作于1427年那幅《戏猿图》,其乐融融的三个猿猴嬉戏成趣,充满着天伦之乐,但联想到此前一年的朱高煦谋反后的被杀,这种杀伐果断骨肉相残的人伦悲剧让人心惊肉跳,与这幅画的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许蕴含着朱瞻基心中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更隐隐透露出朱瞻基那种期盼君臣之间、亲人之间和睦共谐的那种心情。
生于帝王之家就必须承担着更多的你死我活没有退路的选择,这是一种无奈,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伦异化的悲剧其实在历史上反反复复地上演,朱瞻基也不例外,而有明一代似乎更是达到了顶峰。
书画成了朱瞻基缓解内心最深处的苦闷和落寞的最好的“解药”。
平淡冲和中有一种倔强铿锵的态度,秀逸素朴有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这是朱瞻基画作与生俱来的先天基因。
明朝皇帝,个个奇葩,爱好广泛,有喜欢美女的,有喜欢木匠活的,像朱瞻基这样富有文人气质的兴趣爱好,显得那么鹤立鸡群。
26岁当皇帝,36岁去世,在位10年,他做过几件事,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
第一件:终止迁都计划
他父亲朱高炽非常不喜欢北京,所以当他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迁都回南京。
朱瞻基登基中,终止了这项计划,朱瞻基没有执行他父亲生时想迁都南京的举措,他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无益之举,另一方面与他在燕京成长有关,由此,燕京做为大明王朝的首都一直沿袭下来。
第二件:宫廷内部开设太监文化学习班
朱元璋在位时,曾立下两条重大规定
第一,取消丞相制,第二,太监不许干政。
为了让太监没有干政的能力,太监不许读书,不许识字,只能干活。
但是,皇帝要处理的事物太庞杂了,不是每个人都像朱元璋那样精力旺盛的“工作狂”。
到了朱棣皇帝,他确实没有能力处理那么多繁杂的公务,而他又不放心朝廷的一些大臣,所以他就在宫廷内部,逐渐启用一些太监,处理一些杂七杂八的公务;同时,他派这些太监出去监视各个地方的大臣。
但这些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只是一种行为。
到了朱瞻基的时候,他为了让太监真正起到“公务助手”的作用,就一定要读书识字,所以他在宫廷内部,开了一个太监文化学习班,还让文臣过来教学。此后宦官干政这个痼疾成了大明王朝身上一个顽固的病灶,成了一种好不了的咳,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大厦倾塌。
第三: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朱元璋废掉了丞相制度,到了朱棣时期,工作量太大,有点扛不住了,所以组织了一个“内阁”,就是一个小的秘书班子。
奏章呈上来,这些先简单看一下,提个意见,再交给皇帝审阅。
这些在朱棣时期,只是初具规模,这些内阁大臣的级别非常低,只有五品,在朝廷上也发挥不了真正的政治作用,做决定的,还是皇帝。
到了朱高炽时期,他提高了内阁大臣的品级,升到了正一品。
而且又加了很多荣誉上的称号,比如“太师”“太傅”,他们的地位一下子就崇高起来了。
朱瞻基登基后,确立了“票拟制度”,把内阁制度的运转正式确立。
所谓“票拟制度”,就是一个奏章呈上来后,内阁的大臣商量,提出解决意见,写个小条子贴在奏章上,再呈给皇帝。
原则上,皇帝看一下这些小条子上写的有没有道理 ,然后把意见说给太监听,让太监用红笔批注。
这个制度确定下来后,看似非常合理高效,但其实贻害万年。
他有一个重大的缺陷,一旦皇帝怠政,太监就可以趁虚而入,上下其手。
所以朱瞻基死后,明英宗即位,太监干政问题,就成了明朝最可怕、最黑暗、最让人诟病的一个问题。
第四:放弃开平的的前沿戍区
朱瞻基跟他爷爷朱棣远征蒙古,但他并没有理解其中深意。
为什么要远征蒙古?简单来说,是把防线尽量推到你家门口去,留出更大的战略纵深。
如果你要造反,从我占据的第一个据点打到我面前,骑着马还得多跑一会儿,这样我就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
但是,朱瞻基把最远端的“开平卫”取消了,撤到了“独石”这个地方,撤回了300里。
300里的战略纵深,从长远看,这为明雍宗时期瓦剌的崛起、后期的满清的崛起,埋下了隐患。
第五:边疆问题
在边疆上,他亲自征战胡人,大扬明朝国威,这种震慑作用,换得边疆的安宁,为国内的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于朱棣期间收复的安南,再次叛乱,他不再派兵去征战,认为距离太远,有耗国力,他采取册封政策,封其为安南国王(如今的越南),自此后,其年年对大明朝贡。
第六:关闭妓院
其实他在位期间,还有过史上少提到的"扫黄"运动。娼妓的兴昌,无疑与大明慢慢开始繁华有关,但朱瞻基深知其中的毒害,所以下令关闭民间的妓院,一扫萦绕于大明上下的污浊之风。
第七:远洋方面
最为壮观的是他派郑和第七次远航,人数高达两万多人,访问的国家有二十多个,这可谓是史无前例。郑和下西洋,开辟了大明与世界多国之间的交流,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蟋蟀天子,原因是他自小就喜欢玩蟋蟀,他的这个爱好饱受非议,特别是他继位后,对斗蟋蟀更加沉迷,这致使民间兴起斗蟋蟀之风。
总体来说,朱瞻基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是个好皇帝。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6946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