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废黜胤礽对于老皇帝康熙的精神打击太大了,由此也让他看清没有哪个儿子值得信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康熙的一世武功也未能逃脱这个人性宿命。自从听说废太子胤礽因被废黜,以至于精神错乱后,老皇帝十分后悔,“日日不能释然于怀”。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无日不流泪”。一天,他去南苑独自漫步,孤孤单单,冷冷清清,不禁回忆起昔日和儿子们在一起的那种简单的人伦之乐。如果他不是皇帝,孩子们不是皇子,这个家庭或许会收获更多的快乐,政治的大家庭从来就不曾有真正的温情,熟谙历史的康熙对此十分清楚。经过一段时期的思想斗争,老皇帝决心再给废太子胤礽一次机会。
为了维护自己政治权威,为了缓冲整个家庭激烈的斗争,老皇帝向诸皇子和大臣开始做废太子胤礽的平反工作。一是胤礽虽然有很多错误,但却都是“鬼魅所凭蔽”。二是胤礽的罪行有些是胤禔诬陷的。三是胤礽的悖逆行事,是索额图父子唆使,由此康熙信誓旦旦向皇子们和大臣们非常自信地作保说:“胤礽断不复仇怨,朕可以立保之也。”《清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可是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胤礽竟然比之前更加狂妄,日常的饮食、服饰、陈设规格都超过康熙。此时,康熙唯有处处迁就,凡“伊所奏欲责之人,朕无不责;欲处之人,朕无不处,欲逐之人,朕无不逐;惟所奏欲杀之人,朕不曾诛。”这是第二次了,老皇帝想着如果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隐忍不发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的话,他愿意以忍耐来换取一个圆满的结局。他甚至想,只要皇太子高兴,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自己离世之后,无论是地位、财产还是权利,都要统统交给皇太子,如果他能稍微节制一些,能让老皇帝安度晚年的话,康熙对此已经别无所求了。朝鲜国的《李朝实录》印证了康熙的说法。复位后的皇太子比之前更加骄奢淫侈贪渎货财,一样也没有改。经常派家奴到各省勒索贡物和美女,如若稍微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向皇帝诬告,给以惩罚。
老皇帝对此一面怒不可遏,一面似乎又无计可施。老皇帝认为,即使胤礽和自己的矛盾最终可以调和,但其属下却很多都是奸诈之人,这些人生怕日后被诛,就会干出伤害自己“一世身名”的不测之事,最后老皇帝下决心彻底和以胤礽为代表的集团决裂:“今众人有两处总是一死之言,何则?或有深受朕恩,倾心向主,不肯从彼,宁甘日后诛戮者;亦有微贱小人,但以目前为计,逢迎结党,被朕知觉,朕即诛之者,此岂非两处俱死之势乎!”《清圣祖实录》
不仅康熙看的透彻,一些颇有见地的官员也对此早有预见,被提前罢斥回到家乡的王鸿绪说:“我京中常有密信来,东宫目下虽然复位,圣心犹在未定。”陕西作过道员的程兆麟和一些中级官员都普遍认为“东宫虽复,将来恐也难定”。
基于对大清的责任感和自我政治安全感的基础,老皇帝理性作出决定,宣布再次废黜胤礽:“如此狂易成疾,不得众心之人,岂可付托乎!故将胤礽仍行废黜禁锢。”与此决断说:“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当释放者,即诛之”。
自此,老皇帝的接班人问题从此悬空。这个皇太子给了他太多难过的时间,他为之老泪纵横。用他的话说:“数年之间,隐忍实难,惟朕乃能之。并非从今往后不可再忍,倘若朕躬有不测之事,如何向祖宗交代。若因爱子之心切而毁坏累代声誉见责,朕亦无言以对。”经此之后,康熙的身体日渐衰弱,六十岁后的康熙从此总是病病殃殃,精神头极差。大部分日子都闷在房间里,那个壮年之时可以独自来开需要五人合力才能拉开的大弓,射出的箭是普通的两倍之长且能百发百中、威风凛凛,英勇善战,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晚年在亲情和政治之间的残酷夹缝中完全被毁掉。
再次废掉皇太子,在老皇帝的心里如同斩断自己大拇指一般疼痛,培养的接班人一旦作废,对于整个政治的震荡都将十分严重。在诸多儿子中,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成为了老皇帝的精神寄托。由于这段时间占据蒙古西北部的准葛尔的部将翻越山岭,穿越沙漠,长驱直入到西藏。于是,老皇帝任命十四阿哥率军前往征伐。这年他正当三十一岁。康熙认为十四阿哥的相貌风度最像自己,因而对其非常钟爱。大家纷纷传言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可能是为立他为皇太子的前奏。在胤禵出兵时,九阿哥胤禟对身边人说:“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野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文献丛编》
八子允禩加紧谋夺太子之位,康熙对此十分警觉说他:“允禩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党羽亦皆如此”并且总结八阿哥的险恶比二阿哥超过百倍。担心他“日后必有行若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允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耳!”最后不得不表示“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清圣祖实录》这个曾经诛杀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的康熙竟然在亲情的彼此争斗下变得凄凉无边,以至于此后不再涉及继位人选问题。
于此他不得不对大臣做以必要的解释:“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太子”,进一步解释说,从汉唐来看,太子小的时候,没什么事情,等长大了身边就会围绕一群利益集团。很少有不出事的。最后他提出对接班人的真正标准说:“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非轻”“如果今后要立皇太子,必须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此后他还曾专门降下谕旨:“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于贻累于诸臣也。”《清世祖实录》
如果说真正把握住康熙的心理的人只有雍亲王胤禛,他从始至终只打温情牌,因为他知道老皇帝心里最缺的是亲情。
早在废黜皇太子时康熙因此严重抑郁,身患重病时,是胤禛率先向康熙陈请,自愿冒死择医。并亲自参与检视药方,寸步不离的地步。康熙曾在上谕中对诸子一一评价,其中对胤禛表现出格外亲切,赞誉他孝诚,要知道这正是废黜皇太子胤礽的最重大理由。康熙说:“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惟四阿哥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其息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
和普通人一样,皇帝们更在乎哪个儿子对他孝顺,甚至他们比常人更缺乏亲情温暖,胤禛给了他巨大的亲情慰藉。
三国时期,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时期与这个颇有相似之处。当年在曹操眼里最欣赏的还是曹植,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曹植的才华太大了,曹丕与之相比逊色太多。有一次,曹操出征,二子相送,曹植又拿出本色才华为曹操吟诗作赋送别,曹操听了自然高兴。这时候曹丕非常紧张,问自己的老师吴质,自己的文学才能肯定不行,但是如何能让父亲对自己满意呢?吴质说:“王当行,流涕可也”。于是靠着超一流的演技,果然俘获了曹操的心,认为,曹植虽然有才华,但和曹丕比起来对自己的情感差的太多。
康熙恰恰更需要这份情感,在冰冷的政治宫殿中,老皇帝的内心被四阿哥胤禛少有的温暖所熨烫。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693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