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开科举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从汉武帝以来,历代君王都将推崇儒家,作为自己的基本方针。因为其中宣传的忠君爱国思想,可以有效的抑制民智。
当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儒学进行改造,打造出适合当下发展的儒学新理念,程朱理学,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科举制度的创立,不仅让寒门能出贵子,也让儒家教化愈发的深入人心。
(一)、以儒制汉,获得民族认同感
即使像元朝还有清朝,这种游牧民族主政的王朝,他们也不会放弃儒教。因为儒家学说千百年来,在中原大地上早已根深蒂固。推崇它,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统治中国的正统王朝;其次,利用忠君爱国的思想来愚百姓,让他们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都要不遗余力的支持。否则,就是不忠不义。
1. 恢复科举,不过是迫不得已
科举制度的发展,是不断趋向于儒家的过程。隋唐一代,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更侧重于诗词歌赋。因此,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有才华的诗人。
而到了南北两宋,天平开始向儒家倾斜。元朝因为人心不稳,故而更需要竭力推崇儒教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受动摇。
元仁宗:"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自那以后,科举只注重于儒家的四书五经。同时,要以程颐和朱熹的注解为标准。自那以后,程朱理学便以新儒家的身份,成了公认的国家哲学。
当然,它并不是真正的想要振兴儒教。只不过是要选拔出思维单一,且完全服从于自己的臣子。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第一要义,就是忠诚,其次才看你的能力。他们一方面推崇儒教,而另一方面又"以蒙古文字为重,直欲令天下臣民皆习蒙古语,通蒙古文"。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那就等同于丢掉了灵魂。所以,元朝虽然提倡儒教,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也就是为何《廿二史札记》中反复提到"元代不重儒术"。
2. 重整山河,意图恢复旧制
布衣皇帝朱重八在元末乱世,夺得天下。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看着身边很多人说着胡语,穿着胡服,异常痛心疾首。于是他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去蒙古化运动"。"自洪武元年,诏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
而且他发现,虽然元朝表面上提倡儒教统治体系,但是却一直在建立蒙古贵族统治体系。元朝皇帝推崇的儒教,不过只在底层范围内。寒门士子虽然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不过科举考试,时有时无。
他们的出发点,还是根据自身利益来的。"自元之始,文学甚轻。自是九儒十丐之传,科举亦屡兴屡废,宜乎风雅之事,弃如弁髦"。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汉人的文脉必定会中断。同时,朱元璋并不像同元朝那样,让贵族一直久居高位,使得社会阶层固化。
倘若如此,就很有可能步了东汉以及两晋的后尘。朱元璋还是更希望从底层选拔人才,因为他们在朝野中无依无靠,除了全身心的效忠皇帝,别无选择。
(二)、重开科举,让儒家再度跻身高位
"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重开科举。同时,他也在元朝科举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展。士子们需仿圣人之言,以朱熹的口吻来论文答卷,以此做到"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 君权神授,增强登基的合理性
元朝为了自己长治久安,是想明面上推崇儒学,而背地里让本民族的秩序来替代它。可朱元璋本是汉人,他没有理由找其他的文化来替代儒教。
更何况,儒家有了千百年的沉淀,还有朱熹程颐等先驱,为自己铺垫好了道路,既然都是现成的,那直接拿过来用便是了。
虽然儒家在元朝有过断层,可时间非常短暂,要知道元朝统治中国也不到百年。因此,对于朱元璋而言还是让儒家重新上位比较简单一些。他根不红,苗不正,靠着自己一步步的走到了权力的顶端,但他也害怕有人不愿服从自己的统治。
因此,他选择复兴儒教,同时对百姓注入仇恨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能够带领他们抵御外族入侵的人,若是没有他,天下还在异族的统治当中。自那开始,以儒家为首的科举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也没有了天马行空的文人,只有怀揣"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士子。
2. 提高士子地位,奠定舆论基础
莘莘学子们都自号孔子门徒,朱元璋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就必须先在孔老夫子的身上下手。他多次夸赞孔孟学说,"孔子之言,诚万世师也,真治国良人"。如此一来,大家就真的开始信服朱元璋,认为他是一个明君。
要知道,在元朝时期,十儒九丐,甚至有的连乞丐都不如。朱元璋想要重建儒家统治体系,不能只是祭奠孔子,还要拿出些实际行动,让士子们看到自己的心意。"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
天下初定之际,他就广召天下儒士一起商量治国理政之策。让儒生们觉得自己备受重视。本来乞丐一般的他们,已经对儒学失去了信心,而朱元璋的种种举动无异于为其打了一剂强心针。
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体系的政权,选拔出来的臣子全部都听命于他,而再由他们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层层传递给底层的百姓。如此一来,朱元璋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毕竟马上打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倘若只用武力治国,那不就和元朝没什么两样了。还是要兼以思想统治。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考虑的还是比较长远。
(三)、八股取士,定向选拔人才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八股文虽然不是朱元璋强令推行的,不过他可是为后世开了个好头。倘若不是其一昧的选择只考四书五经,明宪宗就不会顺理成章的推行八股文。
1. 儒家思想,走向了一个极端
元朝时虽然想过以游牧民族体系代替儒家统治,但对儒家学说还是有所保留的,否则也不会重开科举。朱元璋在位之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标志着皇权专制在逐步的向巅峰迈进。而他推行的科举制度和元朝虽然差别不大,可力度要强劲的多。
也因为都是汉族,所以士子们愿意为其效命。朱元璋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需要人才,但有个先决条件,就是此人必须得忠诚。不能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他须得是在忠诚的基础上,而又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明朝的科举并不是为了寻找技术官僚,而是要笼络管理人才,并且对朝廷百分百的忠诚。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朝的皇帝们不满足于只是以程朱理学为本的科举,倘若如此,还是会培养出那些不忠君爱国之人。
2. 强化统治,却禁锢思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儒家倡导教人向善,做仁义之人。不过能力可以后期培养,而那颗忠心则是要自幼培育的。只要推行了八股取士,那些士子们在小时候就耳濡目染长大了要效忠朝廷,爱戴君王如何如何。
等他们参加科举的时候,尽管有很多人会落榜,但从小培植起来的思想是难以改变的,他们在底层还是会向更多人去传播忠君爱国的理念。八股取士所选之人,都是自幼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洗礼。
古代是家天下,就是说这些官员都是打工者。作为一个公司而言,自然要找全心全意忠于自己之人。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直接限制了文人士子们的才华,让他们只知道有儒家经典,而不知有其他。就像袁宏道在幼儿时期,很喜欢读书,家里的书籍各种都有。不过家里认为他这是在不务正业,所以将藏书全部都收了起来。
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的思想都已经僵化了。完全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来走。他们只知道盲目的去相信朝廷,也不会管它是好是坏,这正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也是商君驭民五术中的愚民。
结语:
古代的君王们不论提倡什么思想,都是站在维护自己统治的立场上。元朝如此,明朝亦是如此。
朱元璋一心想再度让儒家思想占领统治上层,就是为了培养完全效忠于自己的人才,同时教化子民,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维护明朝统治,而不得萌生反心。只不过,当百姓真的对国家失去信心的时候,任凭什么思想,也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元史》
《儒林外史》
《明实录》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6346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