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王猛,接下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欣赏。
王猛有多“猛”,我们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荣誉。唐朝有个古代六十四将祭庙,王猛位列其中;宋朝的七十二将飨庙,也包括王猛;北宋《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单独立传。
以上是王猛的武功,事实上王猛是文武全才,国之重器。前秦皇帝苻坚把王猛比作两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诸葛亮。苻坚说,有了你,我“优游以卒岁”,当个木头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学家柏杨,觉得苻坚对王猛的评价还不够,他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都不配给王猛拎草鞋。
总之王猛够“猛”,其才独行史册,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他所效劳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东晋。
那么,作为汉人中的佼佼者,王猛为何不为自己的民族效力,甘当“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乡已经不是汉人统治区
王猛的家乡在北海郡剧县,即今天的山东寿光,地地道道的汉人。可惜的是,他出生时西晋早已灭亡,东晋政权在与北方胡人政权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不光收复不了北方,连中原大半土地都丧失了。
按“国籍”说,王猛是“后赵”人,在他出生前两年,他的家乡被羯族政权后赵占领。王猛出身寒门,一家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流浪到河北魏郡谋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没有踏进东晋地盘,这种天然的割裂,让他很难有机会效力于汉政权。类似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比如元朝的张弘范,很多人说他是汉奸,可事实上他父亲就已经是金国人,他本人出生于元朝,如此切责张弘范,多少有点不公平。
出生地让王猛失去了,为本民族政权服务的先天条件,实在是一个遗憾。
出身:王猛融不进东晋门阀士族集团
事实上,王猛还是有机会效力于东晋的。在他29岁那年,桓温北伐攻克关中。长期远离汉政权的关中百姓,夹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兴,他急匆匆来到桓温大营求见。会面的场景很特别,王猛一边侃侃而谈,一边不停抓虱子挠痒痒,把桓温看得目瞪口呆。
桓温被王猛的才学所折服,他说,纵观南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桓温当场拍板,“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然而,王猛却犹豫了,思虑再三,他决定放弃了这个机会。
王猛为何放弃难得的机遇?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出身问题。
王猛出身寒门士族,没有家族根基,而东晋正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天下。像王猛这种身份的人,在东晋只能依附于桓氏、王氏、谢氏、司马氏这样的门阀集团,依靠这些集团的赏拔,当个中高级官员,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是天方夜谭。
人是没办法战胜环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环境:选择东晋王猛只能做桓温的爪牙
王猛拜见桓温,可以说是兴冲冲去,孤单单回,这个孤单是指他的心灵。通过和桓温的会谈,王猛敏锐地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桓温在南朝的地位难以撼动;二是桓温心怀异志。
桓温问王猛,为什么关中的豪杰,只有你一个人来见我?王猛不客气地说:您已经攻克关中,长安就在眼前,却停止攻伐,大家都不知道你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桓温回报以长时间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什么要害?桓温就是故意放缓军事行动,目的就是养寇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个复杂的局面,让王猛迟疑了,他决定咨询自己的老师,再作定夺。
王猛一生很传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过世外高人点化,后来又隐居华山,他的这位老师,应该就是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老师的话,坚定了王猛放弃效力于东晋的机会: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如果你愿意给桓温当马仔,你就去,否则何必舍近求远?
机遇:王猛遇上了赏识他的明君苻坚
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门来,请王猛出山——东海王苻坚。
苻坚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前秦二世伏生,比秦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徒手与猛兽格斗,战场上把晋军士兵吓破胆,估计项羽见到他也要矮三分。苻生在位期间凶残好杀,荼毒百姓,把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杀得光光,凿穿劝谏他的亲舅舅的颅顶,活活吓死生母。
出于忌惮,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亲叔叔苻坚和苻法。苻坚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其实早就在暗中筹划,干掉苻生抢班夺权的计划。也就是在此时,王猛经人推荐,走进了苻坚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参与了苻坚弑杀苻生夺权的计划。苻坚对王猛一见倾心,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职掌国家机要。此后王猛的职务不断升迁,从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仅用了五年时间。
王猛积极推进中央集权制,强力打压氐族权贵势力,因此他遭遇了权贵势力的围追堵截。苻坚为了支持王猛,不惜对亲旧势力大开杀戒,甚至当众鞭打羞辱。正是苻坚这个强大的后盾,给王猛施展个人才华,创造了条件,也缔造了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有一个懂自己的领导很重要;懂自己且从无疑心地支持自己的领导,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劈山开海为自己保驾护航的领导,翻翻史书,恐怕也仅有秦孝公、汉昭帝、苻坚等极少数几位。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选择抛弃苻坚,转投东晋吗?
现实:汉文化远比汉政权更重要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少数喷子,会指责我为王猛描红。其实不是我为王猛描红,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红的!
王猛与苻坚的惺惺相惜,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都是在奉行汉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和国家统一。
苻坚虽是氐人,他自幼酷爱汉文化,常年的文化熏陶,让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汉人的内核,这就是他能与王猛形成共鸣的基本条件。
苻坚当政期间,亲自耕种,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又严厉打压权贵集团,抚恤老弱,致力于多民族和平。他治下的关中地区,被史书誉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对王猛来说,汉家文化中个人的最高理想,不正是“治国平天下”嘛,苻坚所践行的,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嘛?
前秦政权上层旧贵族,虽然充斥着大量氐族人,可是治下的百姓不还是汉人为主吗?苻坚积极推进政治制度的汉化改革,甚至竭力消除胡汉之间的差异,这些举措至少起到了抚慰王猛的“红心”作用。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终没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临终前告诫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段话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倾向,他希望苻坚不要与东晋正朔为敌,要以剪除周边羌虏为己任。剪除羌虏之后呢?王猛没说,我替他说:归政于正朔!
与身为“羌虏”的苻坚,毫不忌讳地说出这种话,可见在王猛的内心世界里,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汉家天下”,这几个沉重的字眼。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6230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