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明清皇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代拿大臣没办法,为啥清代皇帝却可以把他们收拾得服服贴贴?
很好理解,打个比方:
一个企业里,业务骨干团队基本是打工仔;对于这些人,老板即使看着再不顺眼,也不敢跟他们撕破脸;
但在另一种企业,老板和自己的亲戚、兄弟把控着绝大部分业务,对于那些打工仔自然不需要多么客气,基本上是颐指气使,一副爱干干、不干拉倒的嘴脸。而且就算老板态度恶劣,这些职业打工人为了饭碗还得逆来顺受、没啥脾气。
明代、清代分别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官体系的扭曲与崩溃。
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始于汉武帝。西汉初期的政坛,本质是以功臣、宗室、军人为主体,虽有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察举制,但并不成体系。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古代社会首次建立了系统的教育制度,并将其与朝廷选官(征辟、察举)相结合,创建了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文官制度。
这一体系随之被后世的历朝历代视为“成法”。无论任何朝代,就算它打天下时的手段再暴力,到了治天下时必定会转而寻求建立文官体系。即使是我们印象中最混乱残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同样如此,无论刘渊、石勒、苻坚、姚苌、慕容俊......他们虽然以暴力立国,但形势稳定后基本都会广建学校、礼遇儒生、仿效中原制度。
一直到宋代,但凡稳定时期的王朝都会高度依赖士大夫集团的力量。帝王与官僚集团之间,基本上是合作但制衡的关系。
他们有传统君臣礼法的的约束,虽然等级分明,但除非遇上昏君、暴君,双方都会保持基本的礼仪,帝王称呼臣子,要么称“卿”、对方的字,要么以职务替代,极少有直呼其名的。
但为了维护皇权,帝王也会对官僚集团进行制约,除了以法律手段进行管束、惩治外,还会借助其他群体来进行制衡,两汉的外戚、宦官,初唐的关陇贵族集团、后期的宦官,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姑且不管这些手段是否科学)
宋代时期是古代文官政治的巅峰,随后的元代则迎来了低谷。
元代的政体更像先秦时期的贵族封建制,它的核心统治群体是蒙古贵族军人,紧随其后具备较高社会地位的依次是僧侣、商人、工匠;过去上千年中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士大夫,仿佛突然沦为了边缘人。在初期,元代帝王把读书人视同精通一门学问的工匠;后期虽复设科举制,但基本是有名无实,科举结果并没有延伸到政治中去。
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后果:推翻元代、建立新帝国的,是一群发动起义的农民;而在过去,实现王朝更迭则几乎都是具备士大夫身份的地主阶级。
所以,明代初年有点类似于当初的西汉初期,平民阶级掌权后,面对着如何治理国家的难题。但明代的优势也很明显:有着过去千年历史经验的指导,不需要西汉那样摸着石头过河。
但明代却走向了歧途。
首先,西汉初年成为国家治理中坚的功臣集团,在明代时几乎被屠杀殆尽。
随后,明代君主像过去历代那样,依靠士大夫集团的力量来治国。他们重视儒生,在府、州、县、卫各层级都建立了学校,规模之大、人数之众,远超唐宋;科举出身的官员地位崇高,占据了各级官僚机构,还专门在中央设立翰林院培养高级人才;明代鼓励人们上书言事,朝廷谏官的威力远超过去历朝历代。
通过朱元璋、朱棣两朝,明代已经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文官政权,知识分子通过完备的体系输送到各级权力机构,并且具备表达自己意见的合法权利,这就是明初兴盛的机制性优势所在。
然而,明代君主却走向了一个矛盾局面:离不开士大夫,却又对他们极端防备、苛责。
朱元璋为了削弱臣权,开创历史先河、废除宰相。自从秦朝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士大夫首脑,至此被废,封建统治进入了君主独裁时代;
同时,“太祖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鉴于自己是农民出身,严刑峻法大多用到了帝国的官员身上。历代明代皇帝先后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于在正规执法机构之上,又设立了专门为自己服务的执法队伍,专门逮捕、审问官员,动不动酷刑加身、乃至杀害。
更加严重的是,在明代时,大臣被当朝“廷杖”成了常态。叶伯巨称:“今之为仕者,以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大才子解缙也说:“内外百司,捶楚属官,甚于奴隶。”
过去在王朝体系中备受尊重的读书人,如今竟被当朝打屁股、被私刑虐待,而且他们还是帝国的治理主体。久而久之,离心力逐渐滋生,虽然总有部分心怀天下、直言抗争的硬汉,但结党营私、谋求私利渐成风气,人心的崩溃直接加速了明代的坠落。
随后的清代则是另一幅情形。
清代沿用明代旧制,不设宰相,以便加强君主独裁。其下的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等实权岗位,大多由满蒙贵族、宗室担任。(直至清代灭亡,担任大将军的汉人仅有岳钟琪)
其他官员设置,则延续了元代的做法,有满、汉之别,绝大部分时期,满、蒙臣都掌握了实权。
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则达到了古代历朝历代之最。明代皇帝虽然对大臣动辄打板子,但在平日里好歹也会称“卿”,处理政务时也可以坐而论道;每逢大的活动,顶多四拜、五拜。
而清代时期,皇帝直接叫大臣为“尔”,臣子汇报工作时必须下跪,并且还首创了三跪九叩的隆重礼节。满、蒙大员上奏,自称“奴才”,想必是以此示范如何向皇帝忠顺。
至于肉体与精神惩罚方面,清代与明代相比,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太极、顺治帝在位期间,出于夺取天下、稳固统治的目的,曾经重用儒生、开科取士。
随着入关后大局已定,清代统治者开始对士大夫进行残酷打压,文字狱盛行,大兴科场案、江南奏销案导致上万人被牵涉其中。其中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打击、驯服儒生,也是考虑到明代晚期士大夫弄权乱政、加速了政权败落,因此刻意收拾这波人,以取悦那些曾经被受其害的老百姓。
康熙后期以及雍正在位期间,借由文字狱对士大夫大兴屠戮已成常态,乾隆年间仍无好转,“一把心肠论浊清”这种诗句都能成为大逆之罪。直至晚清前,在这种持续的精神与肉体双重高压政策下,传统士大夫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极其低下,再也没了对抗皇权的精气神;想撂挑子不干?后面大把人排队。但随之而来的,也是统治集团的整体堕落。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天朝上国的幻想破灭,百年浩劫由此开启。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5782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