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中国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第一个一统六国的国家。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战国时期,商鞅自魏国来到秦国,提出了变法图强的主张,从而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在很多人看来,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和强盛的关键。诚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断强盛,最终由秦始皇嬴政剪灭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这山东六国,建立秦朝。
但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商鞅变法为何能够在秦国顺利推行,这里面固然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实际上也和秦献公的变革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商鞅之前,秦献公这位君主已经在秦国开始变法,其变法的很多内容,不仅为商鞅变法铺平了道路,甚至直接被商鞅所采纳,比如实行县制等。
秦献公赵师隰(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嬴姓赵氏,名师隰,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在位。秦献公是秦孝公的父亲,在他即位后,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还要受到魏国的步步紧逼,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促使秦献公打破常规,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对于秦献公的变法和变革,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废除殉葬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秦献公废除秦国从秦武公以来实行三百多年的以活人殉葬制度。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废除殉葬这一变革,为秦国存活大量的人口。在秦献公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开始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除了废除殉葬之外,秦献公还通过一系列策略吸引周边游牧民族的百姓来到秦国种地、放牧。在此基础上,秦国的人口数量得到明显增长,原来的很多荒田得到开垦。
凡此种种,无疑为商鞅变法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商鞅变法中,包含了“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战斗”等内容。而这些都是需要人口来支持的,比如种地需要人口,和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这六国交战,同样需要人口作为基础。如果人口较少的话,即便秦军再精锐,也不能消灭和占领山东六国。
二、实行县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郡县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秦朝在天下设立的郡县。但是,实际上,早在秦朝建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县的区划了。比如春秋初期,楚国消灭了息国,设立息县,这就是今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历史由来。而就秦国来说,秦献公之前也实行了县制,不过没有大范围的推行。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六年),秦献公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成县,这样可以由秦国君主直接掌握,从而加强了秦国君主对于边远地区的控制能力。
在实行县制的基础上,秦献公赵师隰的力量得到很大的加强。而这,自然也为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试想一下,如果秦国君主的力量和晋国君主一样,怎么可能将商鞅变法推行下去呢?毕竟商鞅变法之初,不少卿大夫是反对的,但是,因为秦国君主直接掌握了不少县,拥有压制这些卿大夫的力量,才能让变法持续下去。
三、编制户籍
在商鞅变法中,存在这样一条内容: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姓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而在商鞅之前,秦献公已经在编制户籍了。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十年),秦献公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也即商鞅变法中的连坐规定,实际上是直接效仿秦献公的变法内容。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献公死于少梁之战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61年(秦献公二十四年);而按《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献公赵师隰死于少梁之战同年,死因无记载,享年62岁,很可能是病逝的。在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公即位。对于秦孝公来说,支持商鞅开启变法,而就商鞅变法来说,实际上就是对秦献公变法的借鉴和改进。
换而言之,虽然秦献公的变法还存在不完善、不彻底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秦献公的变革,商鞅变法的推行难度将明显增加,甚至会引起秦国上下的强烈反弹。但是,正是因为秦献公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商鞅变法的阻力自然明显降低。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我们谈到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时,一定不能忽视秦献公的作用。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5138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