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为什么最后都自尽了?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伯温是个聪明人,他前期尽心尽力帮朱元璋打江山,等朱元璋创业成功后,他便知道自己该功成身退了。只可惜,即便他知道这个道理,也没能逃过被害的结局。
当他生病的时候,胡惟庸带御医前去看他,结果刘伯温喝了御医开的药,病情却更严重了。刘伯温后来将此事告诉朱元璋,可朱元璋反应却很平淡。他这才明白,原来真正想他死的,不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
刘伯温自己落得这个结局,他只能接受。不过,他不希望儿子们步其后尘,于是,他在临终前,分别给两个儿子做了交代。
其中刘伯温将一本书,交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刘琏,让他立刻将书交给朱元璋。同时他叮嘱刘琏,千万不要看书中的内容。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本书,就可以让刘伯温保住自己儿子呢?
原来,刘伯温交给刘琏的,是一本《天书》。多年来,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众人都认为他可以“窥探天机”。实际上,这只是刘伯温利用人情世故和社会发展,对未来做出判断,将自己的想法,借“上天”之口说出来罢了。
就好比有一次朱元璋想斩杀囚犯,刘伯温知道,要是直接劝朱元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借助天象,称是“上天”不允许有杀戮,从而救了囚犯一命。像这种能力,并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有的,好比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就没有。
但是,身为刘伯温的儿子,刘琏必定会被别人误解,一定也懂“窥探天机”。因此,刘伯温要将《天书》交给朱元璋,并叮嘱儿子不要看。如此就证明,刘琏是不懂这些的,既然不懂,就不会招来朱元璋的忌惮,便能保住他的性命。
至于其次子刘璟,刘伯温知道他有政治上的野心,所以为了保住他,刘伯温就对他说了一些治国政策。同时也叮嘱他,现在不要告诉朱元璋,因为有胡惟庸在,这些建议必定不会被采纳。等到将来胡惟庸败了,如果朱元璋想起刘伯温,便将这些建议说出来。
刘伯温这样做,是希望刘璟不要被自己的野心冲昏头脑,要谋定而后动。也是在告诉他,如今胡惟庸得宠,切记自己不要锋芒太露。等将来胡惟庸败了,刘璟也能靠着自己教他的治国政策,去帮助朱元璋,为自己挣得一个好的前途。
可以说,刘伯温真是费尽心思,才保住两个儿子的命。然而,为何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却都自尽了呢?
首先看看他大儿子刘琏,他将《天书》交给朱元璋以后,果然消除了后者的疑心。朱元璋对他很是重用,刘琏资质平庸,朱元璋就给了他很多锻炼的机会。也正因如此,使得刘琏引起胡惟庸党羽的嫉妒。这些人多次陷害刘琏,最终逼得他投井自尽。
其次是小儿子刘璟,刘伯温临终叮嘱他的事,就是希望他能够谋定而后动,千万不要太过急躁去争。谁知刘璟完全忘了父亲的叮嘱,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他立马去向建文帝献策。可建文帝一心只听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对刘璟献上的“十六策”置若罔闻。
着急的刘璟,又赶去帮李景隆打仗,接连向其提出建议。李景隆本身就自负,哪里肯听刘璟的建议。没办法,刘璟只好回到南京,又苦口婆心向建文帝讲了带兵打仗的道理。结果建文帝仍然不予采纳,刘璟无计可施,只好老老实实回家待着。
刘璟错就错在,他不该这么心急。刘伯温希望他谋定而后动,如果刘璟能够做到,不管最后建文帝或朱棣谁赢,他只要等局势稳定下来,再献上治国之策,必定可以得到重用。然而他太心急了,不仅使建文帝感到不耐烦,也等于直接宣布与朱棣对立。
朱棣成功即位后,刘璟宁死不屈,还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一气之下,将其下狱。刘璟不愿屈服,最终在狱中自尽。刘伯温费尽心思想保住的两个儿子,没想到都以自尽而收尾。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5102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