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赵匡胤传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临死前明明有自己的儿子,赵匡胤为什么还会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这个弟弟比儿子还要卓越吗?
其实赵匡胤驾崩之前就有把皇位传给儿子的意思了,而他的“驾崩”,也跟这件事情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代悲伤的故事,赵匡胤无可奈何要延续,要想儿子当储君?那可真是太危险了,从后梁到后周这几十年里,储君,就是一个“替死鬼”的存在,当了储君那可别开心,说不定第二天冷箭就射了过来。
这就是个魔咒,而且这个魔咒,当皇帝立的储君是自己的亲子时候,效果更加显著。
公元960年,赵匡胤效仿“老上司”郭威进行黄袍加身,带着一队人马前往陈桥驿,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兵变,结束了五代,开启了大宋。
说好听些,这就是改朝换代,说得不好听些,赵匡胤做的事情,正是五代武将习以为常的事情:篡位。
五代是扭曲的,自朱温一个“反贼”之身篡唐开始,整个中原就显得有些不正经了。
朱温而后被自己的儿子朱友圭所杀,再到后唐的战神李存勖,也是被兵变所杀,两个枭雄以这种方式落幕,的确让人唏嘘不已,但这远远不是结束。
后周太祖郭威,正是因为后汉隐帝杀害了他的家人,因此便推翻了后汉。
郭威的确是一个英主,但称帝的路子,仍旧被人所诟病,这不是正统的继承方法,所以相对来说有隐患,而隐患就是在十年之后,一个禁军首领模仿之,成为了新的皇帝。
这便是大宋开启之前的大背景:纷乱不堪。
赵匡胤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并不是百分之百稳了的,他以前是武将,他了解通过武将来拥护自己登基,有什么隐患。
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尚且年幼,他完全不敢把任何一个儿子立为“太子”,理由也很简单,假若某一天他有不测风云了,留下的太子又还年幼,那么大宋的命运就和后周是一样的。
若不是柴荣早逝,柴宗训年幼,机会也轮不到赵匡胤。
可不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这又该怎么继承皇位?
中原自古以来信仰“嫡长子继承”,但草原信仰“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看似扰乱伦理关系,但实际上却保证了权力在“大宗族”体系内的继承,小的利益保不住,那就保住大的,让权力还能在自家人手里。
而这个方法,五代是常用的,不仅是五代,在南方的“十国”也因为这个时代的武将信用崩溃问题,喜欢把兄弟立为储君,为的就是不会被趁虚而入。
因此,赵匡胤一开始立的储君,乃是他的弟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这是个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无可奈何的办法。
不过立储君,也没有什么太子的册封仪式,赵光义这个皇太弟,乃是“默认”的。
当年郭威给自己的养子柴荣封王,另外再加京城地区的“京兆尹”:亲王爵位+都城行政长官,这就是“储君”的默认配置。
在宋太祖一朝,不存在太子的说法,比这更绝的是,为了保护儿子,赵匡胤连亲王都不敢封给自己的儿子,比如赵德昭,他自出阁开始,就从很小的官做起,和别的皇子一飞冲天不同,赵德昭堪称史上最憋屈的皇子。
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若是没有“杯酒释兵权”的成功,那么大宋继宋太祖之后的皇帝,毫无悬念就是赵光义,可人生而努力,想的就是办法,纷乱的五代,并不会一成不变。
配合着顶级的心腹赵普,赵匡胤迅速地解决自大唐崩溃以来所造成的武将背德(背离道德)的问题,先是定下了重文抑武的方针,抬高文人地位,打压武将地位,具体的历史事件便是“杯酒释兵权”,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义社十兄弟”,全部卸下兵权。
这件事情是有着深刻意义的,因为对于禁军的再一次调整,大宋保证了不会再出现禁军首领造反的局面,如此一来,从地方军到中央军,都已经不存在“反叛”的基础,就连武将都是“轮值”,大宋几乎没有被颠覆的可能。
所以赵匡胤他渐渐地不怕了,他想着让自己的儿子赵德昭(顺位长子,排位是次子)慢慢地转变身份,从地方防御使,一直在晋升到观察使、节度使,最终进京封王,如果一切顺利,将会举行太子的册封仪式。
事实上也是这样,赵德昭在出阁后一直都在“攀升”,面前就是赵匡胤给他设置好的通天大道。
但一切真的会这么顺利吗?
显然不会,因为赵匡胤心思的转变,导致了一场巨大的矛盾,那便是他和他的亲兄弟赵光义之间的矛盾。
按照常理来说,赵光义就是下一任储君,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再从五代的遗风出发,赵光义继承了皇位之后,若是赵廷美(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亲弟弟)还没死,那么又再轮到他继承皇位。
这是众人的默契,甚至在陈桥兵变之前,早已经确定好了,在历史上,这个理论也被称为“金匮之盟”。
所谓金匮之盟,说的正是赵匡胤三兄弟在生母面前发过誓,大宋的皇位兄终弟及,如此一来才能保证赵家的昌盛。
惋惜金匮之盟能参考的历史片段极少,一度被认为是赵光义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所杜撰的。
不过金匮之盟本身的真实性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匮之盟这种逻辑背后的“环境”,众人没有反对金匮之盟,仅是怀疑,便说明了金匮之盟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
而很不巧,赵匡胤要打破常识,他或许不准备兄终弟及了,他还是要把皇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大忌。
赵光义是为朝堂众人眼中公认的“储君”,有着一定的势力,特别是在赵匡胤驾崩的同一年初,赵匡胤提出“移都”,极有可能就是为了打破赵光义都城行政长官的优势,以这种方式来让赵德昭出头。
这一年正是开宝九年,在考察洛阳之后,赵匡胤和赵光义产生了矛盾,前者想要迁都,后者不允许,剧烈反对。
过了几个月,赵匡胤便在自己的皇宫中“暴毙”了,驾崩当晚,赵光义迅速入宫继承皇位,这一切让人措手不及。
严格来讲,赵匡胤是真的很年轻,仍处于壮年,驾崩的时候,连五十岁都不到。
可是就这样莫名其妙地驾崩了,而后赵光义在不到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快速地控制了都城和朝堂,顺利登基为帝。
这也是赵光义弑兄的说法:“烛影斧声”的来源。
但不管怎么说,传位于赵光义,这的确是大宋开国时便做出的决定,赵光义在继承的合法性上,站得住脚跟。
只是后面发生的变化和变故太大,一切都已经不能按常理度之,才造成了一系列历史错觉。
譬如赵德昭在不久之后也早逝了,这就显得十分诡异了,若是赵匡胤无心让赵德昭即位,那么赵德昭就不会是赵光义的威胁。
而赵匡胤五十岁暴毙,这勉强说得过去,但赵德昭因为赵光义的“批评”羞愧自尽,这就真的有些荒唐了。
赵匡胤因为是暴毙,没有留下遗诏,也无法进行合理的“继承”,所以大宋的开局是“默认继承”,而不是嫡长子顺位继承。可是赵匡胤有没有留下心腹和后手辅佐赵德昭,这件事情倒是不为人知,再之后,赵光义赵廷美“谋反”一事也让赵廷美失去了继承的资格。
反而是在赵光义之后,才迎来了五代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子,他便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赵匡胤的继承人说法层出不穷,但事实却是赵匡胤一脉也是在很久之后才拿回皇位,当那个时候,赵匡胤的“暴毙”、赵光义继承的合法性,这一切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了。
这所有的一切看似阴谋,但又无可奈何成了永恒的谜。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611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