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随后北伐胜利。下面由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朱元璋见大局已定,遂决定大封功臣。
朱元璋原准备封赏6公28后,其中,蕲春侯康茂才赫然在列。没想到,在徐达班师回朝的途中,康茂才却病逝了。
朱元璋听闻康茂才去世,当场就哭成泪人,朱元璋说:
朕惟在昔丙申之春,尔率众来归。用为腹心,抚同骨肉。尔能体朕之意,效力前驱,今十五年矣。天下初定,方将计尔之功,颁尔之爵,以享太平之福。尔乃舍朕以逝,朕心之感为何如哉?
大致意思是:从你当初诚心归降于我,到如今,已经有15年了。这15年来,你南征北战,我视你如骨肉兄弟,如今天下初定,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你却舍我而去,让我如何不伤心!
最后,朱元璋将蕲春侯的爵位封给了康茂才的儿子康铎,追封康茂才为蕲国公,谥号“武义”。
康茂才一生最出彩的时刻,是在“龙湾之战”中诈降陈友谅,最终导致陈友谅惨败。正是因为康茂才诈降,很多人认为康茂才或许是一位“阴损”之人。其实,历史上的康茂才,是一位磊落君子。今天,笔者通过史料,来带大家了解真正的“老康”。
一、三次败于君,从此心悦服
康茂才,字寿卿,湖北蕲春人。《蕲国武义康公神道碑铭》记载:
公通经史大义,事太夫人以孝闻,轻财仗义,意气磊落而尤有志于事功。
康茂才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通经史,明大义,父亲去世后,他因为孝顺母亲而闻名乡里。同时,他仗义疏财,为人磊落,在事业上非常有志向。
康茂才生于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他比朱元璋大15岁,所以,康茂才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朱元璋大不相同,他读书名义,就是希望能够报效朝廷,成就一番事业。元朝末年,徐寿辉在皖鄂交界的天堂寨发动红巾军起义,随后义军攻打蕲州,康茂才立即组织青壮劳力保护乡里。《明史·康茂才传》:
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
康茂才能文能武,因抗击“叛军”有功,被元朝提拔为长官(一种官名),后来又被提拔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当时,元朝在江淮地区招募陈埜先为集庆(南京)路民兵元帅,陈埜先先后率领数万民兵投奔元朝,抵抗红巾军。为了便于指挥,元廷便把康茂才分拨到陈埜先的麾下,担任副职。
公元1355年,朱元璋在占领滁州与和州后,开始谋求渡江。朱元璋当时面临的主要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元军集庆路元帅蛮子海牙,另一个是兵元帅陈埜先,而康茂才正好在陈埜先麾下。
《蕲国武义康公神道碑铭》记载:
上帅师渡江,虑公扼采石之冲,弗获渡,时出兵挑战。公兵虽寡,而以宽弘得士卒心,故临阵人多效死,于是数战不克。
意思是,朱元璋率军渡江,采石是渡江的要冲。彼时,康茂才带着民兵守卫采石。朱元璋几次攻打采石,康茂才虽然兵力不多,但都仗着地利优势击退了朱元璋的进攻。
要知道,朱元璋渡江的时候,包括廖永忠、俞通海等一帮巢湖水军将领早已归附,康茂才能击退朱元璋的水军,足见他不是泛泛之辈。
后来,常遇春亲自出马,把康茂才诱出阵地,然后用伏兵抄康茂才的后路,终于将康茂才打败,占领了采石,顺利渡江。但康茂才迅速收集残军,在天宁洲据守。
待朱元璋打败陈野先,挥兵攻打天宁州时,康茂才才知道陈野先已败,他无心恋战,最终兵败而逃。这是康茂才第二次败给朱元璋。
第二年三月,朱元璋集中所有兵力攻打集庆(南京),元朝调集集庆周边所有能用的军事力量前来增援,康茂才也在其中。双方激战数日,最终朱元璋夺下集庆,集庆路元帅蛮子海牙兵败偷走,康茂才则差点被朱元璋俘虏,这是他第三次被朱元璋打败。
康茂才看到元军四处逃散,认为天意如此,遂决定带着三千旧部投降朱元璋。史载:
公度天命有归,乃率所部余兵三千解甲来附,免冠顿首,言:‘前日战,各为其主;今日屡败,天数也。事至于此,死生唯命。苟得生全,尚竭犬马之力,以图报效。’上笑而释之,仍许统所部兵从征。
康茂才见到朱元璋后,跪下说:“之前我之所以与你为敌,那是各为其主。如今我屡次被你打败,心服口服。你如果能饶我不死,我愿意死心塌地跟你,为你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当时求贤若渴,闻之大喜,连忙扶起康茂才,让他带领自己的旧部镇守龙湾。从此,朱元璋阵中便多了一位叫康茂才的将领。下图为出土的康茂才的兵器:
二、友谅入龙湾,石桥喊“老康”
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指令,带着自己的旧部驻扎在龙湾休整。很快,康茂才便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他先赴江阴打败了张士诚,缴获了张士诚的楼船,让张士诚颜面尽失。半年后又随廖永忠在池州打败徐寿辉,夺下枞阳。不过,这些功劳都是牛刀小试,接下来的龙湾之战,康茂才才大出风头。
公元1360年,陈友谅邀请上司、“天完”皇帝徐寿辉视察江州(九江),徐寿辉刚进入江州城,陈友谅一声令下,关闭城门,然后伏兵四起,将徐寿辉的心腹全部杀掉。随后陈友谅幽禁徐寿辉,自立为汉王,窃取了徐寿辉的政治果实。
当时,陈友谅自立为汉王,踌躇满志。而朱元璋刚占领南京不久,立足未稳。陈友谅剖析全局,认为除掉朱元璋乃是当前第一要务,要不然等朱元璋势力坐大,则不好对付。
笔者之前写过一篇陈友谅的长文,陈友谅是一位野心家,只是运气不好,两次都败在朱元璋手里。而第一次,就是著名的龙湾之战。
陈友谅从江州乘巨舰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势不可挡,第一战就攻下太平,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和猛将花云双双战死。太平乃是南京上游的门户,太平失守,意味着南京城门户大开。一时间,南京城内一片恐慌。《明史·刘基传》记载: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众人提了两个方案,第一是投降,第二是放弃南京,逃到钟山以图保存实力。
这个描述并不夸张,当时陈友谅势大,又来势汹汹,朱元璋麾下虽然猛将如云,但都不认为有把握打败陈友谅。最后,刘伯温给朱元璋提了一个思路,《明史》云:
“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刘伯温的意思是,陈友谅带着一帮骄兵孤军深入,只要我们利用地利优势,把陈友谅引入埋伏圈,必定能胜!
刘伯温只是给了一个思路,具体怎么做,还要朱元璋拿主意,例如,如何设伏?即使设伏成功,陈友谅又岂能轻易上当?毕竟,陈友谅又不是傻子。
这时,朱元璋想到了一个人,康茂才!
原来,陈友谅早年在沔阳当小吏的时候,康茂才也在为元朝效力,二人不仅认识,还是老朋友。《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召指挥康茂才谓之曰:“吾有事命汝,能之乎?”茂才曰:“惟命。”太祖曰:“汝与友谅雅游。今友谅入寇,吾欲速其来,非汝不可。汝今作书,遣使贻友谅,伪约降为内应,招之速来,绐告以虚实,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势。”
朱元璋召来康茂才,对他说:“我有个艰巨的任务要你去完成。”
康茂才回答:“但有所命,无所不从!”
朱元璋便说:“你和陈友谅曾经是朋友,今天陈友谅大举来犯,我想了一个计策,只有你才能完成。你立即写一封投降信,派心腹之人送给陈友谅,约定和他里应外合攻打南京。让他兵分三路,分散兵力。”
康茂才立即明白了朱元璋的计策,他对朱元璋说:“我身边有一个老阍(看门的),曾经给陈友谅做过事,如果派他去送信,陈友谅必定深信不疑。”
当天晚上,康茂才便派老阍驾着小船送信,陈友谅得到康茂才的信,大喜过望。他问老阍:“康公今何在啊?”
老阍告诉他:“龙湾那边有个江东桥,康公到时候就在那里接应你。”
陈友谅又问:“什么样的桥?”
老阍答:“是一座木桥”。
陈友谅于是赏了老阍一桌子席面,让老阍吃饱喝足回去通知康茂才。
老阍回来后,朱元璋派人连夜将木桥换成石桥,不得不说,当时的“工兵”很给力啊。
当天夜里,陈友谅的大船兵分三路缓缓通过龙湾,来到一座小桥边,陈友谅没看到木桥,只看到一座石桥,心中非常惶恐,他连喊几声“老康”,无人答应。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连忙退兵,结果朱元璋一声炮响,四面伏兵尽出。康茂才和常遇春、冯胜等一帮猛将从岸边杀来,朱元璋早准备好的锣鼓,锣鼓声响,陈友谅的军心瞬间大乱。最尴尬的是,龙湾的河道狭窄,陈友谅的大船没法掉头,陈友谅只得弃船逃跑。这一仗,陈友谅可谓一败涂地。《明史·康茂才传》记载:
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
三、太祖信茂才,金陵谋立足
关于龙湾之战,有两个误区,笔者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个误区,朱元璋为什么要把设伏的地点放在龙湾?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龙湾的河道狭窄,便于设伏。其实不是的,比龙湾河道更狭窄的地方也有,之所以选龙湾,是因为康茂才的兵马长期驻守在龙湾,这样更容易取得陈友谅的信任。
第二个误区,朱元璋为什么要把木桥换成石桥?
这个不难理解,朱元璋是为了让陈友谅产生恐慌心理,乱他军心。那问题来了,那个地方本就是木桥,康茂才只需要和陈友谅说那是“石桥”,等陈友谅到来后,看到是木桥,不也一样能达到效果吗,这样朱元璋就不必派人连夜去换桥了,何必多此一举?
其实,这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个老阍只是奉命行事,他根本不知道康茂才是诈降!朱元璋和康茂才为了让陈友谅上当,没有把事情告诉老阍,老阍以为康茂才是真的要投降,因此才说那是木桥。这就是朱元璋连夜换桥的原因。
对此,査继佐在《明书》中说:
绐书一事,举国而授之,保无此间为彼间乎?倘阍者变口,金陵气夺。
意思是说,关于康茂才诈降,朱元璋必须保证两件事,第一,要百分百信任康茂才,第二,送信的老阍不能出问题。如果康茂才真的投降了陈友谅,或者老阍说错了话,那南京城就易主了。
康茂才毕竟是朱元璋麾下的将领,自从投奔朱元璋以来,他忠心耿耿,因此朱元璋是信任康茂才的。但是老阍就不同了,朱元璋能做的,就是先瞒着老阍,这样诡计才能得逞。
龙湾之战对朱元璋来说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守住了南京,保住了大本营,将士们信心倍增。
第二,削弱了陈友谅,让陈友谅赔得“倾家荡产”。
第三,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地盘,朱元璋不仅收复了太平,还沿江而上,攻下安庆、江州,后来又攻下龙江(南昌)等地。
总之一句话,龙湾之战的胜利,朱元璋彻底站稳了脚跟,从此有实力和陈友谅、张士诚抗衡。而这一切,康茂才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四、辅君15年,公侯享二代
陈友谅在龙湾一败,元气大伤,经过三年的休整才缓过气来。于是,便发生了洪都之战。陈友谅带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朱文正和邓愈死守85天,直到朱元璋带着20万大军前来救援,于是,双方在鄱阳湖爆发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最终,朱元璋全胜,陈友谅身死。
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爱将,康茂才全部参与了灭陈之战。在鄱阳湖之战结束后,康茂才率军到达武昌,协助朱元璋招降了陈理(陈友谅之子)。灭陈之战结束后,康茂才因功被朱元璋任命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
这个职位是掌管朱元璋所有亲兵护卫的,此前一直由名将冯国用(冯胜之兄)担任,后来冯国用病逝,冯胜短暂兼职。现在朱元璋把这个职位交给康茂才,相当于把自己的脑袋交给了康茂才。可见,通过对陈友谅的一系列战争,康茂才证明了自己,朱元璋对康茂才无比的信任。
此后,康茂才一刻也没闲着,1364年,徐达围攻庐州(合肥),朱元璋派康茂才增援,拿下庐州城。徐达很喜欢康茂才,便让康茂才继续跟着自己攻打江陵(荆州)和湖南诸郡。1365年,张士诚派十万大军攻打江阴,朱元璋亲自率军御敌,急召康茂才前往。张士诚退兵后,康茂才一路追击,大败吴军。归来时,升任大都督府副使。当时的“大都督府”乃是最高军事机构,相当于宋朝的枢密院,朱元璋把康茂才安排在这个位置上,大有深意。
在朱元璋灭吴之战中,康茂才参与平定的城池包括淮安、湖州、无锡、苏州等,可谓战功赫赫。
1367年,朱元璋在称帝的前一年,派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兵马北伐元朝,康茂才随行,康茂才当时已经54多岁,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深得徐达器重。不料,康茂才有去无回,洪武三年,大军归来的路上,康茂才病逝。在病逝前,他还在指挥将士们搭浮桥。
康茂才去世时57岁,朱元璋在南京听到噩耗时,哭成了泪人,因此写下本文开头的那段话,回忆起康茂才投奔以来的种种往事,朱元璋痛惜不已,最后只得辍朝三日,追封康茂才为蕲国公。大封功臣时,朱元璋封康茂才之子康铎为蕲春侯,世袭罔替,并且赐免死铁券。
根据史料记载:康茂才是一个磊落君子,同时也是一个忠厚之人,明初的将领,不管是徐达、常遇春还是傅友德等人,只要和康茂才交往,都觉得此人为人豪迈,值得一交。每次打了胜仗,朱元璋赏赐给康茂才的金银和布匹,康茂才都分给将士,自己分文不要。他麾下的将士有的穿锦缎,他却让家人穿粗布,显得十分洒脱。
“用为腹心,抚同骨肉”,这8个字是朱元璋对康茂才的评价。在朱元璋看来,他始终把康茂才看作自己的心腹和骨肉,明朝初年有这种待遇的将领并不多。
康茂才辅佐朱元璋15年,在大封功臣前去世,他对明朝的贡献颇多,然而,他的家族却非常悲剧。
康茂才去世后,他的儿子康铎继承父亲遗志,成为一员虎将。朱元璋对康铎非常照顾,康茂才去世那年,康铎才10岁,朱元璋让康铎入宫做太子朱标的伴读。待康铎成年,朱元璋为了历练康铎,让康铎去凤阳管理屯田军。后来辰州叛乱,朱元璋让康铎就近平叛,也是为了让康铎积攒军功。
康铎多次随徐达北伐,表现非常出色。洪武十四年,康铎随傅友德征平定云南,曾带兵率先攻克普定,让傅友德赞叹不已。然而,慧极必伤,洪武十五年,康铎病逝于云南军中,年仅23岁。
康铎去世时,留下一个独子,名叫康渊,但因为年龄太小,朱元璋没有让他立即继承爵位。不曾想,康渊失去父亲管教,最后犯下大案。朱元璋念及康茂才之功,不忍杀掉康渊。只是勒令康渊居住在山西,并褫夺了康家的爵位。至此,蕲春侯康家退出了明朝的勋贵圈子。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康茂才的后裔才被恩荫为世袭锦衣卫千户,但和那些勋贵世家相比,还是差得太多。
和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康茂才家族二世而衰,的确可惜。但是和冯胜、傅友德等人相比,康茂才过早牺牲,反而保全了家族。福兮祸兮,祸兮福兮!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474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