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日期:2023-03-29 17:25热度:加载中...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爱新觉罗·福全是清朝宗室亲王、杰出的军事统帅,顺治帝次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康熙帝正在塞外巡视,北京八百里加急送来消息,说裕亲王福全病重。康熙顿时惊慌失措,连忙下令结束行程,提前返京,遗憾的是,还未等康熙回到北京,福全已经病逝。康熙非常痛心,史载“哭至柩前奠酒,恸不已”,康熙哭着到福全的灵柩前祭奠,痛哭不止。康熙云:

  “朕幼年丧父,唯汝一兄,而今汝去,朕失一手足矣!”

  爱新觉罗·福全,乃顺治帝的次子、康熙帝的亲哥哥,同时也是康熙朝少有的军事统帅、抚远大将军王。虽然他一生都活在弟弟的影子之下,但历史没有掩盖他的光芒。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先帝问志,愿为贤王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基,24岁离开皇位,关于顺治帝的结局,众说纷纭,但根据《清史稿》的说法,顺治帝是染“痘疾”而崩,也就是说顺治是死于天花病毒。

  顺治一共有8个儿子,皇长子是爱新觉罗·牛钮,生于顺治八年(当时顺治才14岁),原本有望立储,但不到一岁就早夭。两年后,既顺治十年,皇次子福全出生。紧随其后的是玄烨(后来的康熙帝),于顺治十一年出生。也就是说,福全是顺治名义上的长子。

  众所周知,中国自商末便有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王位传承的标准,后有《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载: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由于顺治帝的两位皇后并未诞下子嗣,顺治没有嫡子,福全作为名义上的长子,本最有希望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是,顺治最初属意的儿子,并非福全,也并非玄烨,而是董鄂妃所生的四阿哥。

  只可惜,顺治最终并未如愿,因为四阿哥刚出生,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此后,董鄂妃殒命,顺治帝也逐渐消沉,直到病逝。

  顺治生命的最后一年,几位小皇子尚在牙牙学语阶段,能够正经在他身边说话的皇子,只有三个,分别是:二阿哥福全、三阿哥玄烨与五阿哥常宁。

  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顺治自感时日无多,把七岁的福全、六岁的玄烨与三岁的常宁召到身边,准备伺机考量,择优而立。

  顺治特意问了福全与玄烨长大后的志向所在。

  《清史稿·福全传》记载:

  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

  显然福全向顺治给出的回答是:“我想要做一位贤王!”

  是王非皇,顺治一听,十分诧异,又略显欣慰,心中已经有了思量。

  那么玄烨的回答又是怎样的呢?玄烨的回答是: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

  显然,相比福全,玄烨的回答不仅颇具水准,还直接把自己的王者气度展露无疑。既夸了顺治,又无形中提高了自己。

  不过,根据诸多野史记载,顺治帝在驾崩前,觉得福全和玄烨年纪尚幼,他想从自己的堂兄弟中找一位来做继承人,但这个建议被孝庄(谥号)太后否定。

  最终,顺治接受了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当时天花在宫中时常发生,致死率较高。若选择玄烨为继承人,最为保险。就这样,顺治和孝庄达成一致,将皇位传与玄烨。而福全虽然年长玄烨一岁,但由于没有得过天花,便和皇位无缘。

  综上所述,相形之下,福全在少年懵懂之时,就已经错过了九五至尊之位。他和玄烨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夺嫡之争。待二人都以懂事,早已君臣有别。

  事实上,福全的人生轨迹,也正如他当初回答顺治帝那句“愿为贤王”一样,成了康熙最为倚重的宗室成员。

  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种种迹象表明,玄烨登基之后,与哥哥福全的感情是极好的。

  康熙即位之初,顺治留下的四大辅臣,鳌拜跋扈,索尼年迈,遏必隆骑墙,苏克萨哈虽然有刚直的一面,但一直被鳌拜压制。康熙六年,索尼病重,在病逝之前,他公然上书劝康熙亲政。

  其实,索尼此举旨在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这虽然遭到了鳌拜等人的反对,但索尼以先帝(顺治帝)14岁亲政为由,力主康熙也14岁亲政。最终索尼如愿,14岁的康熙提前亲政。

  只是,索尼没想到的是,康熙虽然有亲政之名,却无亲政之实。索尼死后,鳌拜仍然把持朝政。一场少年天子和托孤权臣的斗争,已然拉开帷幕。

  这一年,在康熙的坚持下,爱新觉罗·福全被加封为裕亲王,允许参议朝政。

  两年后,康熙除掉鳌拜,正式“当家做主”,福全则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头衔。

  熟悉清史的读者都知道,清朝入关之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是清朝权力最集中的地方,待到康熙中后期,权力才逐渐转移到内阁,雍正时期,内阁大学士再度被架空,军机处则成了皇家私器。从福全被封亲王,以及被授予“议政王大臣”的时间来看,康熙对这位亲哥哥应该是比较信任的。

  换个角度来说,康熙在和鳌拜斗争时,需要亲哥哥来帮助自己。待除掉鳌拜之后,康熙急需要发展自己的势力,福全和康熙乃同父手足,自然是康熙倚重之人。

  而康熙八年,审理鳌拜时,也正是议政王大臣福全主持。由此更可见,在对付鳌拜这件事上,康熙与福全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封建朝代的皇族兄弟里,多的是相互猜忌、兄弟阋墙之事,像康熙和福全这样,从始至终都亲密无间的,其实并不多 。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另外,根据《东华录》记载,福全多次相约康熙的其他几位兄弟入宫看望太后(康熙嫡母)和太皇太后(孝庄),他不仅对康熙忠心,对长辈恭敬,对其他弟弟也非常友善,在宗室中威望很高。很多宗室子侄发生矛盾,福全也都愿意出面调解。

  康熙亲政独揽大权之后,新人上位,索额图和明珠先后崛起,并且形成党争。这个时候,福全的地位虽然凌驾于索、明之上,但他却从不参与朝堂之事,对党争更是避之不及。因为福全明白,以他今日所处的位置,只要他不和康熙对着干,自然能保住一世富贵。正因为如此,康熙对福全的信任,无以复加。

  所以说,自古以来,所谓的“贤王”,首先要成为“聪明人”,然后才能是优秀的王爷。

  三,用心良苦,我复何言

  那么,面对康熙的隆宠,福全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报答的呢?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呢?以下我们举例分析。

  提到福全与康熙的兄弟情深,就绕不过康熙“三征噶尔丹”。

  纵观历史,福全能留下来的记载不多,唯一最多笔墨者还是征噶尔丹。

  众所周知,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实际上并不成功。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来犯。此次战役康熙原本是没打算亲征的,毕竟历朝历代皇帝亲征虽然能够使得声望与威信上升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但那是建立在胜利的条件上的,毕竟战场无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明英宗。

  起初,噶尔丹号称3万铁骑,一路狂飙而来,气势汹汹,康熙特命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军抗敌,却不料一触即溃,康熙再三斟酌终于决定亲征噶尔丹,以鼓舞大清将士的士气。

  此次亲征噶尔丹,康熙兵发十万大军分三路齐头并进,左路大军由自己的哥哥福全率领,右路大军则由弟弟常宁率领,而自己则坐镇中军,进驻博洛和屯督战。

  此次的战略本来是由两路大军分别由古北口和喜峰口夹击噶尔丹,再让吉林与盛京的军队西进截住其退路,实现围歼的目的。

  左路大军福全麾下有皇长子胤褆,国舅佟国纲、佟国维兄弟。

  然而,常宁部大军很快在与噶尔丹的遭遇中溃不成军,使得福全只能一时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康熙一路调兵遣将,最终配合福全,围噶尔丹于乌兰布通,算是反败为胜。噶尔丹见状,表面上向福全佯装求和,实际上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趁夜渡河北撤,还一路纵火迟滞清军追击,福全一时不查,落入彀中。

  而此次追击战,异常惨烈,皇长子胤褆一路贪功冒进,奋力追击,险象环生,几欲陷入死地。关键时刻国舅佟国纲挺身而出,奋力杀敌,于乱军中中流弹而亡,震惊三军,致使人心惶惶。

  而另一方面,福全得知胤褆一路孤军深入,十分惶恐,唯恐皇子出现意外,自己无法交代。后又传国舅佟国纲战死,更加惊恐不已,认识到了战斗的惨烈与局势的危险。当此之时,保全皇子,更加显得迫在眉睫,因此下令召回前线激进的皇长子,放弃了对噶尔丹的追击,在未加请示之下,擅自回师中军,与康熙汇合。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康熙勃然大怒,怒斥福全目无君上,未经请示,肆意自专,致使错失战机,放虎归山,并一一列举了其罪过。

  福全本想解释,但接下来,康熙又审问胤褆,康熙对胤褆说:

  “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

  康熙对儿子说,如果你和你伯父说的不一样,我先把你处置了。

  福全自诩是聪明人,他哪里还不明白,康熙这句话分明是要保全胤褆,让自己去承担责任。

  据《清史稿》载,福全承担了所有罪责,侄子胤褆的错,包括另一个弟弟常宁的错,他都承担了。他认罪后,康熙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说,他回了四个字:“我复何言?”

  他有什么可说的呢?他能说什么呢?

  其实,福全的无话可说,正是康熙想要的。若福全喋喋不休,康熙又怎能放心?

  显然,面对战场失利,站在康熙的角度看,亲情事小,家国事大。因此,福全完全没有办法把自己暗中要保全胤禔的良苦用心说出来,也不能说出来。因为康熙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天下人的君上。倘若自己把个中隐情明言,那便将皇帝陷入非君非父的境地。

  而反过来看,面对战事失利,国舅战死,有太多人心要抚恤,太多方面要兼顾。回想康熙亲征的初衷,就是为了树立威望。而今出师未捷,主帅康熙当担第一过。这是个尴尬局面,总需要有个人出来替皇帝担责任,因此福全也只能默默地将一切憋在心里,满含委屈地为康熙背黑锅。

  四、兄友弟恭,抚棺而泣

  那么,福全的苦衷与委屈,康熙知不知情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自己的大儿子有多贪功冒进,康熙再清楚不过。因此,康熙仅是口头斥责了福全几句,免去其议政王大臣之职而已,其他一律照旧参与军国大事。

  其次,若是不信任,便不会再委以重任,可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即康熙三十五年,仍旧命福全为大将,并一路追亡逐北,大败了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班师回朝,恢复了福全之前的一应职权,恩宠甚加。

  由此可见,很难说这不是人家兄弟两人演绎的双簧,唱给天下人看的。康熙对自己哥哥,保全他的儿子的浓情厚谊,应是知情且十分受用的。

  所以说,能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当了近36年的亲王,福全不仅仅靠血缘关系,更是靠智慧。

  福全虽然优秀,但可惜天妒英才,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逝,年仅50岁。

  去世之前,康熙正准备出巡,还十分担忧自己哥哥的身体,特意来看了很多次。福全每次都拉着康熙的手,但又无所嘱托,仿佛他有一肚子的话,却又没必要说一样。结果,康熙前脚刚出门,后脚就传来噩耗,自己的哥哥爱新觉罗·福全因病去世了。

  《清史稿》记载:

历史上真实的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十二年,福全有疾,上再临视。巡塞外,闻福全疾笃,命诸皇子还京师。福全薨,即日还跸。临丧,摘缨,哭至柩前奠酒,恸不已。是日,太后先临王第,上劝太后还宫,自苍震门入居景仁宫,不理政事。

  康熙听到福全去世的消息后,十分震惊,马上让皇子们都回京悼念他,又立即启程回京。葬礼上,康熙抚棺痛哭,十分伤心。葬礼结束后,又一个人静静地待着,追忆亡魂。

  由此可见,哥哥福全的去世,对康熙的打击是极大的。而这也是康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人抚棺而泣,并且哭得那么伤心。

  福全去世后,康熙命人画了一幅他和福全并肩而坐的画像,挂在宫中,时常缅怀。

  很多人喜欢把康熙朝的福全和雍正朝的另一位“贤王”胤祥来作比较。

  笔者认为,福全和胤祥虽然都被誉为贤王,但二人本质上还是不同的。福全作为康熙的兄长,他对康熙,对待其他兄弟,以至于对待宗族子侄都无可挑剔,俨然像一个忠厚的家庭长者。而胤祥在“九子夺嫡”,虽然对四哥雍正赤胆忠心,但对待其他兄弟时,并没有留情面。尤其在雍正登基之后,打压胤祉、胤禩、胤禵以及他们的儿子的时候,胤祥显然起不到像福全一样的作用。

  至少,福全可以拥有“兄友弟恭”、“慈和长辈”的标签,而胤祥却不能。

  所以,二人相较,由于二人所处环境的不同,胤祥更多的是忠于皇帝个人,而福全则是忠于皇室家族。笔者不否认胤祥的能力和贡献,但在格局上,胤祥或许不如他的三伯父。

  《论语·学而篇》曾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那些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的人,很少会忤逆犯上;不会忤逆犯上的人,一般都不会造反。有德行的人都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抓住了,也就慢慢建立了仁义之道。大概兄友弟恭,就是仁义的本源吧!

  由此可见,福全应当是符合孔子“孝悌仁义”的完美标准的,正如其所承诺“愿为贤王”这句话一样,福全的“贤”千古罕见,名副其实。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魔咒,千年无解

历史上的鹦鹉:才子、政治与宠物

历史上关键一年,影响中国300年

历史上陈友谅是个怎样的人?朱元璋佮评价他?

红颜薄命:历史上真实的赵敏与朱元璋的次子朱樉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457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