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给朱元璋的评价是“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朱元璋本人也确实充满传奇色彩,从草根到皇帝,这样的转变不是人人都能搞得定的。朱元璋深知要想当好皇帝,文化水平就得跟上去,所以他自己努力学习,登基后还鼓励大家帮他学习。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怎么帮呢,就是给他提各种好建议。朱元璋的要求是,大家有什么好的点子尽管说,尽管写奏折,朕一定会看。但古代很多文臣都有个特点,那就是说话引经据典,一句话能拉成五句那么长,这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朱元璋本人很忙,他也不是特别爱玩文雅的皇帝,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词帝”李煜截然相反。刚登基,朱元璋就在文武大臣面前吟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虽说这首诗透出帝王的霸气,但不得不说,内容是有点俗的,这跟朱元璋出身草根有很大关系。再看朱元璋下的白话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指沿海倭寇)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很难想象这样的旨意出自一位帝王之手,但朱元璋就是如此接地气。一来,文雅的词普通人听不懂;二来,朱元璋讲究实际,讲究精简凝练、直入主题,毕竟他没那么多时间研究啥文采。可是,朝里的大臣偏偏不这样想。
朱元璋唯一一次气得暴打大臣,就是因为大臣实在太能说废话。这个典故相当有趣,被朱元璋打的大臣名叫茹太素,虽说他没刘伯温、徐达等人名气大,却也很有能力,他是靠科举考试考进朝廷的,朱元璋登基7年后,茹太素当了刑部侍郎。
第二年,朱元璋告诉大家可以尽情提建议。于是大臣们纷纷搜肠刮肚,思考写什么样的奏折能帮到皇帝,顺便帮帮自己。茹太素就是热衷于写奏折的人之一,但此人读书太多,养成臭毛病,每次都把文章写得巨长。
朱元璋一开始还忍着脾气耐心看,看到后来,直接让身边的人念着听,省得他眼睛累。可茹太素缺根筋,完全没发现朱元璋的火气在积累,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他又将满腹才华堆积起来,在家挥毫泼墨,写出了一篇“万言书”。
就是这篇“万言书”,导致他屁股受罪。因为茹太素足足写了1.7万字,朱元璋光瞄到奏折的署名就开始惯性头痛了,他叫中书郎王敏念奏折,自己一边揉额头一边听。哪知道御书房的香都烧掉大半,王敏还在那里念啊念的,仿佛没有尽头。
朱元璋心头火起,一拍桌子,叫人把茹太素拖出去,上板子。第二天,他冷静下来,再翻出奏折看,发现虽然前面1.65万字都是废话,但最后还是提出了5条建议,其中大半都是可行的。
有了茹太素的例子在前,朱元璋的警告在后,朝中大臣们都学聪明了,写奏折不敢再使劲掉书袋,只挑重要的讲。为了彻底杜绝说废话的情况,朱元璋还下令让中书省制定条例,对奏折的字数、格式都进行了一番规定。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122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