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朱高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往下看。
朱高炽虽然登基为帝仅一年,但是他的太子监国生涯却长达13年。评价朱高炽自然不能以他当皇帝的几个月的政绩来评价,而应该把太子监国的13年算成他的执政生涯,以此来评价朱高炽,才算是合适。
朱高炽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从永乐七年(1409年)被明成祖下令监国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驾崩期间,朱高炽受命监国6次,在六次监国期间,朝廷大事都由朱高炽决断,所以朱高炽是永乐年间仅次于明成祖的明朝最高统治者,朱高炽其实为当时的大明王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太子监国时期稳定朝政
在明成祖时期,朱高炽实际上是作为朝廷的二号人物存在的,他的六次监国时间至少在13年以上,占据永乐一朝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监国期间,主要处理大明帝国的日常事务,除了重要决策由朱棣决定之外,其他的大小事务都有朱高炽决策。也就是朱棣所举行的重大政治事项都有朱高炽在幕后主持后勤工作,也就是永乐年间的政绩也有朱高炽的一部分功劳。
明成祖朱棣虽然被很多人喜欢,但是从永乐年间的情况出发,朱棣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他在夺取皇帝之位后,进行了四项大规模创举:
五次攻打蒙古四次出兵安南六次组织大规模贸易船队进行远洋远航迁都北京,并且大规模扩建北京城。
当然这四项创举是有其意义的,迁都北京和攻打蒙古是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增强国防力量,组织远航船队是为了加强明朝对外联系。
但是这些活动还是同时并举,这些都需要巨额的金钱和粮草:
攻打蒙古每次出征都是携带数十万兵马,而数十万大军的背后是几百万的民夫输送粮草,而且几次征讨使得“戎马资储十丧八九”。消耗钱粮无数。征服安南,安南战争同样损耗数十万大军,粮饷和军费都到达百万以上。明朝在当时还需要从内地调运粮食供应安南百姓的生活需要。营建北京的工程长达十几年,对于北京全城进行改建和扩建,除了征调大批工匠、士兵、百姓和囚徒组成建筑北京城外,还在湖北、江西、浙江、山西、四川进行大规模伐木行动,而这些人的粮草是从南方转运到北京。郑和的远洋航行共六次,每次有三万多人参加,大小船只一百多艘,但是远洋航行以友好贸易为主,并没有得到多少利益,这使得远洋航行耗费无数。
四大创举的进行使得明朝内部出现大量的起义军,也使得明朝上层官僚反对这些大工程。而作为监国者的朱高炽就是其中之一。
朱高炽在监国行政过程给予一定的宽容政策使得明朝的民生有所缓解,而且他本人对于明成祖朱棣的大规模工程并不满意,虽然在朱棣的压迫下,朱高炽被迫配合朱棣的工程和战事,但他对于大明帝国的超负荷运转状态是十分清醒的。所以在太子监国期间尽量进行宽容政策,维持大明王朝的相对稳定。
发布诏令,拨乱反正,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
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朱高炽继承皇位,在稳定局势后,朱高炽颁布了《登极诏书》,《登极诏书》大规模废除了朱棣时期的大工程和战事,同时朱高炽进行稳定务实和安定民生:
停止对于蒙古的大规模战事和远洋航行。准备承认安南独立,从安南撤军,丢弃这个沉重的财政包袱。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赦免罪犯,停止皇家采办和征收物资。准备南迁南京,因为通过运河从南方输送物资前往北京,浪费太大,朱高炽想要迁回南京,避免浪费民生。赦免建文帝时期被朱棣贬罚为奴的大臣家属,恢复了这些人的自由,给予建文帝一朝合法性。
在朱高炽的推动下,永乐年间的弊政得以扭转,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百姓负担也减轻了很多。朝廷的政治环境也得到解脱,不在出现永乐年间的冤狱和血案事件。明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定的新时期。
由于朱高炽的政策符合当时明朝士民的期待,所以这一时期明朝走向繁盛时期,在朱高炽去世之后,朱高炽的拨乱反正的政策被儿子朱瞻基所继承,朱瞻基继续推动朱高炽的政策,明朝从安南退军。整顿和完善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继续实施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所以这一时期,明朝迎来了“仁宣之治”。
结语:仁是朱高炽的庙号。
朱高炽在太子监国和统治期间对于大明帝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他的推动下,明朝获得了进一步的稳定和发展,可以称得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仁”字,“仁”字来源于朱高炽的庙号,并非谥号,朱高炽的谥号是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非常长,而且都是溢美之词,这也是明清时期的惯例。而朱高炽的庙号是“仁宗”,庙号的选择不一定来自谥法,他只有简单的褒贬之意,而且从字面上讲,都是好词。所以“仁宗”只是褒称。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3820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