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郑庄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郑国,在春秋诸国中只能算个二线的国家,但郑国在春秋时代的早期,也曾称"小霸"于诸侯,而郑国的这次兴起并非其国力的强盛,而是当时执政的郑庄公,以其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获得的,而其中最让人深刻的,是他的“忍”字诀。
一忍再忍,平定内乱
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嫡长子,其母武姜,当年在生他的时候,武姜难产,所以给他起名叫寤生。
就是因为这样,他的母亲武姜从小就很讨厌庄公,后来她很顺利的生下共叔段后,更将母爱全部集中在了小儿子共叔段身上,溺爱无比。
而庄公就成了武姜眼中钉、肉中刺,更多次向郑武公要求,改立共叔段为接班人。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患病,武姜再次鼓动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仍没有同意。同年,郑武公病逝,寤生继承君位,史称"郑庄公"。
庄公即位后,偏心的武姜并没有就此收敛,反而更加的嚣张,多次为了小儿子向庄公提出苛刻的要求,而庄公,却都尽量满足。
这么做,正是庄公的高明之处。
一是,他即位不久,地位还不是很稳定,如果用强硬的方法去处理,很有可能引发郑国的内乱。
二是,通过忍让的方式,更能打造他孝义为先的形象,用完美的人设取信于天下,收拾人心。
三是,而隐忍是为了积蓄力量,好寻找时机,一蹴而就,好一劳永逸。
庄公的一忍再忍的举动,果然起到了效果。从郑国的大臣到普通的百姓都看不下去了。
当时,武姜向庄公讨要共叔段的封地,而她要求的城池是不合其身份的,可庄公答应了。
大夫祭仲就向庄公进言,说:“武姜要的这处封地违规了,今后会为国家的祸害,以后会对您不利!”
庄公故意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祭仲愤愤的回答道:“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像野草般的蔓延,野草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就说出了有名的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其实,庄公已经挖好了一个坑,只是在静观其变了。
可武姜和共叔段把庄公的忍让,看做成软弱,他们的行为就越发的张扬了。
过了不久,共叔段把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划归了自己。
庄公的叔叔公子吕看不下去了,就来激庄公:“国无二主,你准备如何呀,要是你不想干了,就让位给你弟弟,要不国家就会乱了!”
可庄公却不急不慢的说:“不用担心,他会有报应的。”
并接着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估计当时公子吕想,你的心可真大,还等天来收他。
此时的庄公知道了,郑国的大臣和自己的家族都已经和他一条战线了。但他还需要等待,在等他挖的坑更深点,他知道“欲要其灭亡,必先要其疯狂”。
共叔段开始疯狂了。
公元前722年,公叔段修理城廓,聚集民众,修造盔甲武器,准备好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城,而武姜则打算在城里为他打开城门。
郑庄公得知了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后,说:"可以动手了。"
然后就派自己的一员大将去征讨,结果不出他所料,征讨大军还没到,共叔段属地的老百姓就起义了,共叔段逃离了郑国。
郑庄公就用了一个“忍”,不费吹灰之力,消弭了国家内患,稳定了政权,收拢了民心。韬光养晦,终成小霸
春秋时期,正是中国新旧政治制度的过渡期,此时周王朝已经日渐式微,诸侯各国之间为自身的发展,开始了彼此的征伐与制约。
地处中原众多的诸侯国中,实力较强的主要有郑国、齐国、鲁国、宋国和卫国等。
而郑国在庄公继位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国家的实力大增,紧邻郑国的宋国和卫国。因此倍感压力,所以,经常通过袭扰郑国来打压其发展。
而在郑国手中有一张王牌,它是当时的周朝的的姬姓诸侯国,而且在周室东迁时,当时的郑和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而后来晋国的内战频仍,所以周王室不得不依靠郑国,有了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身份。
尽管此时的周朝的实力已下降,但它对诸侯各国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
当时,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经常是以对周王室不尊的名义发动的。
郑庄公就经常利用这张牌征讨敌对国。
《左传》曾记载:“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意思是,宋国对周天子不恭敬,周天子就下命令郑国去讨伐它。
但周王室也偶尔会摆出周朝的天子的威风,指手画脚的,郑国与周朝也因此出现过过矛盾。
而深知底细的郑庄公,在对待周朝上还是用“忍”的方式。
就是面子要给足,但郑国的关键利益不放。
后来,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因为自己在郑国当人质的父亲,王子孤客死他乡,对郑庄公处处羞辱,百般打压。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就主动到周朝见周桓王示好,可周桓王借郑庄公曾派军队收割了成周的稻谷的事情,没有按照礼仪接待郑庄公,以羞辱郑庄公。
后来更加过分。
公元前715年,他任命虢公林父为王室的右卿士,意图与身为左卿士的郑庄公分庭抗礼。后来更向郑国索取了四座城池。
郑庄公尽管十分的生气,还是忍了。
而郑庄公的隐忍,让周桓王更加恣意妄为,认为郑国好欺负,于是决定拿郑国开刀,展现下周天子的威严。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庄公便不朝觐周桓王为由,亲率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史称“繻葛之战”。
可年轻的周桓王那是郑庄公的对手。
郑庄公早就想利用一次机会敲打下周朝,更借以震慑各国诸侯。
战前,郑国就制定了作战方案。
先攻击陈国,因为当时陈国正逢内乱,军队士气不高,先进攻他们必定败逃。而周朝的军队见到陈国军队败逃,也一定会发生混乱。此时,蔡国、卫国的军队支持不住,也定然会争先逃奔。剩下来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军队,就可以取得胜利了。
同时郑国创立的“鱼丽阵”,也会大显神威的。
“鱼丽阵”布阵方式就是,战车布列在前面而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
双方在繻葛相遇,果然如郑国所料,战争胜利态势完全倒向了郑国,周朝联军大败,周桓王还中了箭。
当时有人请求追击周军,郑庄公却见好就收,下令收兵。
还大义凌然的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意思是,君子不希望过分地占人上风,更何况敢侵侮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
而到了晚上,郑庄公还专门派遣人去慰问周桓王。
此次,郑庄公再次以“忍”,获得了胜利,更有理有节的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在稳定了周朝关系的同时,郑庄公定下“结强制弱”的外交政策--远交齐国、鲁国,近攻宋国、卫国、陈国、蔡国。
郑庄公曾多次倾力,不加任何条件的帮助齐国、鲁国。
公元前713年,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联合攻打宋国,郑国军队先后将攻占的郜邑、防邑都交给鲁国。
公元前706年,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求救兵,郑庄公让公子忽领兵援救,于六月大败戎军,擒获戎军两个主帅大良、少良,斩了戎军三百人的头颅,都献给齐国。
正因为如此,郑、齐、鲁三国曾多次结盟。
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357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