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百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明末左良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成王败寇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了北京。当时的北京城内的明朝军队已经被李自成吓到了,只能去外围商议增加援军,比如山海关外的吴三桂,山东的刘泽清,或者收复湖广的左良玉。然而很不幸的是,三人只有吴三桂回去支援,并且由于到得太晚,以至于崇祯皇帝自缢在一棵老槐树下。《明史》记载,左良玉此时无视同僚北上救援的劝诫,选择了独处在安庆看局势的发展。
当时左良玉拥有80万大军,为何却官呢?但是事实上,为了收复湖广两地,他的部队死的死,伤的伤,折损度超过半数。甚至后来到安庆的士兵中,有的是被抓壮丁抓进来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此时李自成的兵马精锐粮草充足,而自己手里的兵都是残兵败将,相比之下,实力相差悬殊,去了必然是奔向灭亡。再者,年事已高的左良玉也不想再过打打杀杀的征讨日子了,只求自保就可,无心再顾其他。
所以,就算是已经收复湖广的左良玉,手里握的80万大军只是一个噱头而已,都还是一群没有证编好的队伍。上战场杀敌是不现实的。由于湖广常年战火,粮草方面也让左良玉头疼不已。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名将卢象升屡次击退清军,但是由于崇祯皇帝不信任他,于是在手下的人切断了卢象升军队的粮草时,他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手下的人还借此机会调走了卢象升的部队,以至于后来卢象升战死沙场。崇祯皇帝的刻薄深深根植于左良玉心中。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位期间,被诛杀的各地巡抚有十来余人,其中一位还没来得及提审,就选择了自尽。长达17年的统治下,崇祯共罢免了五十任内阁,十四个兵部尚书。可能前一位大臣还未来得及和后一位大臣进行交接,就倒台了。
左良玉对于崇祯皇帝有着自己的私心,他手握兵权,对于这样权利至上,刻薄残忍的君王,他不仅崇敬和害怕,还恐生出了恨意。他十分担心崇祯皇帝秋后算账,一旦清算自己的功过,那便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同时他又认为崇祯皇帝确实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地当着皇帝,国政也没有一天落下。也正因如此,当崇祯皇帝自缢与老槐树下时,左良玉悲痛不已。
他可能是在哀悼这样一个辛勤工作的皇帝,也可能是单从君臣方面来体会到了崇祯皇帝的不容易,将心比心后的悲恸。公元1642年,左良玉和李自成在朱仙镇大战,左良玉寡不敌众,败北于李自成,遂率兵退往襄阳。没多久,李自成打到了开封,要求左良玉与之一战。左良玉心中十分惶恐,不敢与李自成再战,于是李自成又打下了襄阳城。
而左良玉开始撤兵,到了武昌后,左良玉由于兵力甚微粮草减少,于是决定向楚王讨要士兵和粮草。楚王直接拒绝了左良玉的要求,这举激起了左良玉的怒火,于是抢夺了武昌地区的漕粮盐舶。左良玉此时打着崇祯皇帝太子的名义“清君侧”,等到了九江地区时,左良玉选择拥兵二十万隔岸观火。
他开始邀请自己的朋友袁继贤加入队伍,但是袁继贤不愿意,只能作罢。而左良玉的部将可不这么想,决定要逼袁继贤入队,于是偷偷潜入城内,放了一把火,此时重病的左良玉气的吐血而亡。再后来张献忠攻下了武昌,收复了汉阳地区。公元1645年,左良玉离世。晚年的他虽然野心十足,但至死都是明臣,忠君不事二主让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比起他那未战就降的儿子,铮铮铁骨明日可见,气节上与文天祥有的一拼。不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他作为一个父亲,也作为儿子第一任老师,并未给自己的儿子树立好三观和气节,作为父亲的左良玉难以逃脱责任。也正是因为没有气节,才让其投降于清军,最终使明朝走向了消亡。
国难当前,众多的能人志士相继而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论是历史上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都是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像郑成功、戚继光等至死不渝的英雄,有了左家父子的对比,继往开来的铁骨人物更加丰满。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2978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