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百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陈振龙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陈振龙的福建人,漂洋过海来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那时候,到东南亚一带经商的福建人很多。
陈振龙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吟读诗书,不到20岁就考中了秀才。随着年龄的增加,陈振龙厌倦了科举考试,投身商海,做了一名商人。
陈振龙到了吕宋后,发现当地盛产一种叫番薯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耐干旱、产量高、适应性强、极易成活,而且生熟都能食用。他想到自己的福建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遇到旱灾,很容易发生灾荒,如果将这种农作物引进福建,岂不能够极大地缓解灾害的影响,救活无数民众?
其实,番薯也不是吕宋的原产地。番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世纪初,随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番薯、马铃薯和玉米从南美洲传到了欧洲。西班牙入侵吕宋等地后,又将番薯带进吕宋。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薯视为“奇货”,不允许将番薯传到其他国家。陈振龙无法公开将番薯带走,只好另外想办法。
他是怎么做的呢?将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以此躲过关卡的检查,得以乘坐船只渡海回到中国福建厦门。
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番薯。金学曾同意了。于是,陈振龙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块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番薯喜获丰收,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
番薯试种取得了成功。金学曾下令福建各地种植番薯,番薯丰收后,缓解了饥荒。
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建了一个先薯亭,就是为了纪念引种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和金学曾。
番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性,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更是以官方名义鼓励民间种植番薯,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栽植”。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中国仅次于稻谷、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在番薯出现在中国以前,中国的主要农作物是稻谷、麦子等。稻谷、麦子不能在山地耕作,使得大片土地成为荒地。番薯来到中国以后,可以种植在稻谷、麦子不能种植的山地,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使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得到大幅度扩大。
同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老百姓因为种植番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之外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商业、工业等。工商业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们常说“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盛世”,虽然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
我们知道,从宋朝以后,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在1亿上下徘徊。可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猛增至4亿。从1亿到4亿,这增加的3亿人口中,番薯发挥了相当了不起的作用。
因此,人们把引进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称为“番薯之父”。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205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