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二丫头是京都郊外的庄户女儿,约十七八岁。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秦可卿出殡路上,贾宝玉与王熙凤来到一处庄院的农家休息。这处农家主要是对王熙凤有警示作用。
第一,京郊的农户影射刘姥姥的家在京郊。
第二,巧姐儿因王熙凤留余庆被刘姥姥收养,就在这样的农家做一辈子农妇。
第三,王熙凤应该警醒衰亡的道理,呼应秦可卿死后托梦。否则一遭家败就会连累她们不如农家处境。
第四,王熙凤若能未雨绸缪积阴骘,就不会被净虚蛊惑包揽诉讼,为三千两银子间接害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
王熙凤不懂,不能醒悟秦可卿给她的最后一次提醒,害人害己也害了女儿巧姐儿。
画家孙温绘出贾宝玉和秦钟见到纺车觉得新鲜,上去试用,被农家女二丫头上前阻止。贾宝玉一生遇见很多女孩,二丫头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个。而她的故事并没有完。
(第十五回)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屋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秦钟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
乡村偶遇二丫头,对贾宝玉来说不过人生一次经历。很多时候茫茫人海中,人与人不过一眼的缘分。像贾宝玉和二丫头之间,略有交集就会错过,乃至“怅然若失”,正是碌碌人生的无奈。“求不得”也!
秦钟与贾宝玉的思想境界有差距。他调侃二丫头“此卿大有意趣”,不免滥俗。遭宝玉喝止,证明宝玉心中对女儿的“敬”意。
不过,二丫头并不简单只是个过客。她的存在起码还有三层道理。
一,二丫头见贾宝玉和秦钟摇纺车,急忙上前制止。是因为当年的纺车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工具。不但女子靠她生存,一家子的衣物也都要由此而生产。
更有甚者,纺纱者无衣,纺棉者着单衣,恰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曹雪芹此处描写,呼应的是贾宝玉之前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过锦衣玉食的他当时并不懂,只有当抄家后“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时,才能体会生活的艰辛。
中国社会一直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曹雪芹虽写豪门生活,却也寥寥数语写出底层人民的艰辛奔忙。
二,脂砚斋在二丫头走后,贾宝玉“怅然无趣”留下一句批语【甲戌侧批:处处点“情”,又伏下一段后文。】
关于这段批语,大体有两个理解。一个是贾宝玉在抄家后,举家奔铁槛寺家庙避难——铁槛寺是贾家家庙,不在抄检范围——应该与这二丫头还有一晤。当然,彼时这二丫头应该早已成亲,孩子满地跑了。
贾宝玉再见二丫头,不排除讨了一碗热水或粥食,遥想当年物是人非。
三,第二个理解还要归于巧姐儿。巧姐儿被狠舅王仁不收留,也要到铁槛寺栖身。奸兄贾芹多年经营铁槛寺,穷极了对巧姐儿小小年纪孤女心怀不轨。好在刘姥姥及时赶来救了她。于是巧姐儿随着刘姥姥而去,成了一位农家女。
二丫头更像是长大后的巧姐儿。所以秦钟说“此卿大有意趣”时,才被宝玉喝止:“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
曹雪芹在此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皆因巧姐儿判词中也出现了纺车。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谁会想到巧姐儿本应该是豪门千金,却成了个荒村纺绩的村妇。以后一辈子要围着锅台和纺车转。
男耕女织看似男人更累,殊不知守着纺车的女子也是一刻也得不到清闲。更有甚者任凭纺出来再好的布匹,也舍不得自己换身衣服。正是: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唐·于濆《辛苦吟》)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著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南宋·戴复古《织妇叹)
巧姐儿经历岂不可叹!读懂农家女二丫头,才懂得曹雪芹对巧姐儿的关爱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848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