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汉武帝不知煤炭为何物,187年后西域高僧答:劫火烧尽世界的余灰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汉武帝不知煤炭为何物,187年后西域高僧答:劫火烧尽世界的余灰
日期:2023-05-25 22:24热度:加载中...

汉武帝不知煤炭为何物,187年后西域高僧答:劫火烧尽世界的余灰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洛阳城迎来了两位西域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人们迫不及待地上前,向他们询问一桩187年前的悬案。

“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武帝开凿昆明池,在池底发现大量黑色灰土,且以火烧之能点燃。武帝问东方朔此是何物,朔不能具体回答,之说日后西域人来中土,能解释清楚。”

远道而来的两位尊者相视一笑,他们此次前来,正是为中土众生答疑解惑的。

迦叶摩腾(摄摩腾)

“一切世间皆分为坏、空、成、住四劫,于坏劫末期必出现水灾、风灾和火灾。火灾之时,天上涌现出七日轮,自初禅天以下的世界全部烧尽。昆明池底的灰土,就是上一次劫火烧尽世界时,所遗留下来的余灰。”

上述的传说来自梁代慧皎的《高僧传》,“昆池劫灰”的典故由此流传千年。今天的人们,不会相信佛教世界观下的解释,汉武帝在昆明池底发现的“劫灰”,早就有了全新的名称——煤炭

劫灰也好,煤炭也罢,它是沧海桑田的直接见证者。在浩瀚的历史长空中,无边无量众生都消散不见,唯独留下这黑黢黢的物体。而它又被塞进炉膛,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直至化为青烟一缕飘散而去。

庵主以“昆池劫灰”的典故,作为“中国佛教史”系列文章的开头,自然有个人的考量。佛教传入中国已两千年,期间太多太多的人物、事迹,都已然不可考证了。看似汗牛充栋的典籍史料,也不过是浩繁历史过往中之一角,就好似地壳下沉寂的煤炭一般。

它们既没有惹人喜爱的模样,也不能主动开口诉说自己的过去。唯有用火把使其燃烧,我们方能在冲天的火光与氤氲烟气中,看见过往的灿烂辉煌或是悲戚流离。也唯有这智慧之火,能烧尽尘世牵绊,驱散永无出期的无明黑暗。

汉明帝永平十年(67),于中土佛子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到来,便是明灯被点亮的肇始。一灯传至万灯,遂灯火不绝,绵延到如今。

汉武帝

佛教传入中土的具体时间,各种史料的说法出入巨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答案。

  • 《列子》称:“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

  • 《朱士行经录》:“秦王政四年,西域沙门释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王怪其状,捕之系狱,旋放逐国外。”

  • 《魏书·释老志》:“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获昆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

  • 《七录·序》:“成帝时,刘向检校秘书,编写目录,其中已有佛经。”

以上的部分史料显示,关于圣教传入的时间众说纷纭,而且并未留下以供佐证的遗物。通过这些零散的记叙,你我实在很难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而,圣教传入中土的具体时间,目前来说仍属不可考的命题。

就以汉武帝时期来说,霍去病击败匈奴昆邪王确为史实,张骞出使西域月氏等国也属实。并且,靠近北天竺的月氏地区,当时深受其影响信仰佛教,大量出土的文物可以证实。但昆邪王所毗邻的高昌国(在今甘肃),距北天竺过于遥远并未受其影响,“金人”一事又很难站住脚。

在汉武帝之前的秦王嬴政时期,则更不可考证了。而所谓更早的“周代有佛”、“老子化胡”、“胡化老子”等说法,多半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竞争激烈,两家门人论战时编造出来的。因而,具体是谁先将释迦言教传入中土的,这桩历史悬案几乎无破解的可能。

我们现在所公认的佛法西来时间,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携经卷佛像入洛阳。

汉明帝刘庄

东汉永平三年(60),汉明帝夜晚梦见身长丈六的“金人”,头顶发出白光飞到宫殿之中。于是次日上朝时,他便向朝中大臣询问此事,以判断夜晚所梦的凶吉。

大臣傅毅告诉汉明帝,在遥远的天竺国有浮屠之教,皇帝夜梦的“金人”即是。因此,汉明帝便派出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及其弟子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以寻找浮屠遗范。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之为“永平求法”,公认其为中土佛教的起点。

为何此事能得到历史学界的承认,而前面的事件不被承认呢?这与两位高僧、一座寺庙和一部经典有关。

蔡愔和秦景等人在路途中,遇见了前往中土弘法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到洛阳驻锡。汉明帝见到两位高僧后十分高兴,便在洛阳城以西建立了精舍供他们居住,两位尊者开启译经的先河。

汉明帝在洛阳城建造的精舍,便是洛阳城庸关西的白马寺,它是中土佛教的祖庭。而所译出并流布至今的经典,便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经》,它是汉译佛经的源头。

不过要注意一下,这里的“洛阳”不是今天的洛阳,而是指15公里之外的“洛水两岸,邙山之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曾建都于此。

总而言之,佛、法、僧三宝,在此时才算真正地在中土具足了。

竺法兰尊者(生卒年不详)

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墓穴现在都还保留着,分别位于洛阳白马寺山门东西两侧。

而《四十二章经》也一直被佛子诵读,虽其文辞有后世润饰的痕迹,但其主旨仍是浮屠法味。

敕建白马寺内,原供奉着二僧携来的佛像与佛经,后世战乱不断因而不存。

因此庵主便能回答上文提出的疑问:“为何永平求法,能被学界公认为肇始?”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它不仅有文本上的证据,还有实物作为证明。而从宗教角度来看,只有佛、法、僧三宝具足,才能真正被视为“大事因缘”的具足。

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视角,那便是文学叙事上的圆满。

《高僧传》是重要的教史资料,梁高僧慧皎在撰写它时,被动或主动地吸收了多种文本。实事求是地说,只要是人撰写的历史资料,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个人立场。比如司马迁写《史记》,就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如此。

梁慧皎的《高僧传》,成书于梁天监十八年(519),此时距离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来华,荏苒过去了400余年的时光,足够将不那么符合逻辑的史实,以高超的手法赋予其文学叙事上的圆满。

因而在《高僧传·竺法兰》中,特意描述了“昆池劫灰”一事,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超验式”的视角。

慧皎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发现池底有大量灰土。问东方朔,东方朔不能具体回答,只是说“西域人来后能答”。

187年之后,从中天竺国远道而来的竺法兰,一到洛阳便被人们围住。果不其然,尊者回答了这个百年问题,说池底的灰土是上一坏劫时,劫火烧尽世界遗留下来的劫灰。

汉武帝是不是真的问过东方朔这个问题,东方朔是不是真的预言过,竺法兰是不是真的如此回答过,具体的细节根本无法考证。但汉武帝、东方朔、竺法兰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昆明池也的确是汉武帝开凿的,历史的扑朔迷离留给后人无数遐想。

不管怎么说,故事的确非常精彩,也异常高明。

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的生平,同样是如此。《高僧传》称他们都是中天竺国人,都是饱读博学的高僧.,也都为弘法事业贡献了一生。

迦叶摩腾(摄摩腾)精通大小乘经论,以游方弘法而己任,曾被天竺小国的国王请去讲《金光明经》。彼时正好遇到敌国入侵,迦叶摩腾只身前往敌国谈和,使双方放下仇隙握手言和。

“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

遇到东汉使者后,他欣然接受邀请前往中土弘法,历尽艰辛穿过茫茫沙漠戈壁,最终抵达洛阳。

五天竺示意图(局部)

“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洛邑。”

自幼便能讽诵经论数万章的竺法兰,在天竺国是便弟子众多,他有着极为优渥的条件。但在受到汉使的邀请后,尊者毅然地放弃了安乐的生活,与迦叶摩腾一样不顾艰险,最终来到了洛阳弘法。

期间,他的弟子们想方设法阻拦,竺法兰不得不偷偷从小路出发。

两位尊者的事迹,充分展现了佛子的使命感,这是世俗之人无法企及的。不必说两千年前的古代,就是交通信息极为发达的现代,只身去往人生地不熟的他国,去弘传彼国从未听闻的言教,大多数人也无法下定决心。

由是,庵主以为对于你我而言,教史的研究固然注重考据,但更应当体悟其核心精神。

以迦叶摩腾及竺法兰来华之事而言,他们的国别、姓氏、种族、样貌通通不可靠,一些事迹也真伪莫辨。不同的史籍有着不同的叙述体系,所展示的细节不尽相同,所站的立场也各自不同。

譬如《高僧传》与《释老志》,两者完全是不同的视角,前者饱含浓烈的宗教热忱,而后者则显得极为冷淡。但抛开这些差别,庵主希望各位读者同修,能从感受到先贤的伟大。

洛阳白马寺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两位僧侣,不远万里来到这样的陌生国度?他们抵达洛阳后,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日常的起居饮食、语言上的隔阂、习惯信仰上的矛盾,是如何与中土众生磨合适应的呢?

庵主又是又遥想,近两千年前生活在洛阳城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两位西域僧侣呢?他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零星的史籍资料,并不足以支撑起我的忖度,也只能天马行空地去想象了。

汉明帝敕建白马寺,标志着官方正式承认了佛教,但它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当时只有王公大臣听闻浮屠之教,但也只是将其视为一般的巫教而已,除了祷拜以爙灾祈福外,别无任何更深入的了解。

“(东汉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除此之外,引入佛教的汉明帝刘庄,当时并不允许国民剃度出家。因而,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的弘法之路,其实并不顺畅。

两人在官方的资助下,翻译了为数不多的经典,除了《四十二章经》之外,尚有《佛本行经》(五卷)、《十地断结经》(四卷)、《二百六十戒合异》(二卷)、《法海藏经》(一卷)、《佛本生经》(一卷)。

至今仍旧流传的唯有《四十二章经》,其他的译本全部佚失,消失在荒烟蔓草当中。而《四十二章经》的流传,也与它本身的体裁有很大关系。

佛说四十二章经

这部经典采用的是“语录体”,类似于《道德经》、《论语》,并没有展开议论。

“此经本是天竺经抄,元出大部,撮引要者,似《孝经》十八章。”

此经被译出后,长期存放于宫内藏书的“兰台石室”,位于第十四石室内,并无人翻阅读诵传播。后汉末年战火纷乱,宫内禁藏被外人侵入后,此经典才被抄出且渐渐流传。

尤其可见,最初来华的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在白马寺内极为落寞冷清。他们既不能度僧,也不能讲经说法,即便耗尽心血译出的经典,也籍籍无名地隐没最后散佚。二人以后长达80年间的史料,几乎没有人提到过佛教,圣教初传之境遇惨淡如此。

而作为“释源”的祖庭白马寺,也数次遭受战火损毁,尤以“五胡乱华”时为甚。

“相传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惟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毁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

这则人尽皆知的典故,为白马寺增添了悲壮色彩,也充分展示了初期弘法者的艰辛。

摄摩腾祖师之墓

教史的文本多半如此,在史实中掺杂着譬喻,以使其达到文学叙事上的顶峰。对于这一独特的现象,庵主的态度与佛教史研究的学者不尽相同,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徒。

白马绕塔悲鸣,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见,它的真假莫衷一是。愚以为,我们不可粗暴地将其叱之为“神话”,也不可全然将其当成真实的存在。这种叙述方式往往是为了“表法”,就好像我们见到的种种造像一般,不能将其放到现实中去比对。

比方说,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往往千手千眼,这是为了表法的。我们不能说它是假的,因为一切造像的形象都有人间的蓝本存在,观自在的造像或男或女、或坐或立,都无一例外地取法于人。

教史文本也同样如此,它存在客观现实的一面,也存在润饰加工的一面。我们不必死抠一些细节,应当把握其所要传达的主旨精神。当然了,这仅仅是个人的看法,仅供各位读者参考吧!

除了教内的史传外,关于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在华时的事件,另有《续佛道论衡》所录的汉《法本内传·与诸道士比较度脱品》(此书大部分散佚,唯此品被抄录),也就是坊间流传甚广的“佛道第一次斗法”。

敦煌残卷 汉·《法本内传》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五岳十八山道士因不服佛教受宠,于正月初一联合上奏论理角法。

南岳褚善信、华岳刘正念、恒岳桓文度、岱岳焦得心、嵩岳吕惠通,率领五岳十八山道士共六百九十人抵达洛阳。汉明帝刘庄敕令尚书令宋庠,在白马寺主持两家“斗法”,自己则与王公大臣在一旁观看。

道众在白马寺南门之外筑了三座坛,西坛安置太上灵宝天尊经三百六十九卷,中坛安置诸子黄老二十七家书二百三十五卷,东坛则安置祭器食物。僧众在道路西侧,安置佛舍利以及经像。

僧道双方以及王公大臣等人在正月十四日沐浴斋戒,十五日平旦聚集。众道士做隐身、飞行、变物之法,极尽所能向皇帝大臣等展示。随后,褚善信又提出比试方法:以火焚双方经典,烧不坏者即为获胜。

“道众宣言,纵火焚坛,不毁圣典。遽尔火发,悉归灰烬。佛则舍利放五色光,飞舞空中。迦叶摩腾,亦飞升天际;现诸神怪,观者叹服。”

结果就是道众输得一塌糊涂,褚善信、费叔才当场被气死,其他道众以及内宫妇女二百三十人,一时皆愿剃发出家。朝廷敕建十寺,男众七寺安置在洛阳城外,女众三寺安置在洛阳城内。

当然,这场堪比“车迟国斗法”的大比拼,历史上并不存在。

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造像

如果两位尊者果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也不会在长达八十年的时间内,中土史料无一言提及佛教了。

事实上,当时佛道两家都处在萌芽阶段,远没有达到如此剑拔弩张的地步。汉《法本内传》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两家竞争白热化的产物,即后人臆造的文本而已,它只能折射魏晋时期的部分史实。

这则故事的趣味性还是很强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当成志怪小说看看也无妨。这样的书其实很多,比如《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等等,都不能当成正史去看。

圣教初在中土弘传的过往,便只有以上这些资料了,我们其实很难窥见其全貌。教外的史籍、教内的史传和坊间的野史,这些不同时间写成的不同视角立场以及叙述方式的文本,也只能勾勒出其极为模糊的面貌。

遥想两千年前的古代先民,初次遇见释迦言教时,应当不曾预料到后世的子孙们,能将其发扬光大以致法脉遍布中土吧。而后世深受法乳的佛子,也应时常忆念先贤大德的功绩,没有昔日的火种便没有今日的灯火赓续。

“昆池劫灰”,是多么美妙的传说啊!

今日的你我血气充盈,尚能任意自由地穿行在人间,但这也不过是短暂的幻梦罢了。一饮一啄、呼吸之间,我们也将湮没所有的喜怒悲欢,皮肉之身被弃置地底长埋,届时何人来将那我的过往钩沉出来呢?

愿我们以后也能为煤为炭,以最后的残躯照亮他人。更愿今日的你我能为光、为灯,一灯传至万灯,彻照十方以期脱离万古之无明黑暗!

【相关文章】

卫长公主作为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最后是否被腰斩?

汉武帝写罪己诏是真是假?是否在作秀?

汉武帝时期的家里有多厚 汉朝为何没有被汉武帝折腾亡国

汉武帝时期的家里有多厚 汉朝为何没有被汉武帝折腾亡国

汉武帝让刘弗陵继位,是出于什么用意?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11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