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第3115回:花邑出洋隐忍求存,平山太史绅江孔殷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第3115回:花邑出洋隐忍求存,平山太史绅江孔殷
日期:2023-05-25 22:23热度:加载中...

第3115回:花邑出洋隐忍求存,平山太史绅江孔殷

黃劍博采风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第3115回:花邑出洋隐忍求存,平山太史绅江孔殷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洛场碉楼中最具特色的当数鹰扬堂、梓桥楼和梓球楼。鹰扬堂,又名“自谦楼”,俗称“斑马楼”,使用大红砂砖和青砖砌成条状墙体,窗边墙体则用两种砖交替竖砌,整栋楼房颜色深浅相间,层次分明,非常好看。梓桥楼,俗称“飞机楼”,因该楼平面形状为前后突出成十字形,左右厢房像两翼,外形像一架腾空欲飞的飞机而得名。梓球楼,俗称“坦克楼”和“绿瓦面”,因楼的外形似一辆坦克车和该村只有一栋绿琉璃瓦面楼房而得名。


洛场碉楼因其独特的外形以及坚固耐用的建筑材料,历经百年仍愈久弥坚,仍以高姿态挺立在古村里,形成一道亮丽的侨乡风景。


洛场碉楼历经百年,楼主在国外已四五代,楼房基本是由家乡亲属打理,甚至亲属也陆续到了国外生活,因此大多数楼房是人去楼空。


民国期间,洛场碉楼远不止现在的数量,部分在战乱与历次晸治运动中被破坏。部分在日军侵华时要青砖钢筋等材料修碉堡而遭拆毁,部分在“土改”、“文歌”时被没收、挤占,部分在“大跃大进”全民大炼钢铁时遭破坏,严重损害了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益,严重伤害了他们对家乡的感情,海外侨胞因此对故乡产生了隔阂和怨怼。


花都的侨房从1982年起陆续退还,到1993年,完成农村侨房的清退工作,赢得了侨心。洛场碉楼虽然物归原主,但大部分楼房空置,碉楼成“空心楼”,现存状况不尽人意。是任由碉楼继续尘封保护还是活化利用,这是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目前当地正引导农村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方向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洛场碉楼在我们的视线中隐匿了漫长岁月,因文物普查而被人们所认识,因美丽乡村而得到有效保护,因“花山小镇”而得到充分利用。现在,洛场碉楼伴随小镇的崛起而声名远播!这些外观特别,美轮美奂的华侨建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显得更加标新立异,更加璀璨耀眼(文汉子)。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2531:岳崧楼旁边是一个更大的碉楼,【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493:兰芳楼规模宏大,但无人打理。


花都旧时流传“东边一条江,西边一碗汤,中间一支笔(毕)”一说,指花都东隅以“江”为大姓、西隅以“汤”为大姓、中部以“毕”为大姓。的确,花都东隅的花山、花东镇等地均有姓江聚居,如花山镇的平山、洛场、东华、小布、龙口、东湖、唐村、红群等村,花东镇的石角、保良、凤岗、大东等,人数众多。


据《平山江氏族谱》载,江姓肇于伯益佐虞,掌火有功,沐封于江国,遂以江赐姓。该村江姓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始祖一龙公于五胡散乱时期越梅岭寓于广东省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唐昭宗景福元年(892)与长子寘自南雄入广州住光孝街,


后又在城北四十里长河之上立村,取名江村。自此江氏子孙不断繁衍,居地不断拓展扩充,到了十四世祖胜清从江村迁来今花都平山村,生四子,其中著贤和至善两子居平山上下堡,至善房到了十九世祖松岩、竹溪、梅轩三兄弟于明景泰年间迁洛场定居,立村已经500多年。


洛场沃野平畴,阡陌纵横,流溪河支流在村北穿过,自东向西流进村西北的铜鼓坑河,再自北向南注入新街河,河两岸遍种荔枝龙眼,自然环境十分舒适宁静。而尤为突出的是,四五十栋高大的华侨碉楼在绿树掩映下,星罗棋布地矗立在农舍参差的村庄上,如鹤立鸡群,尤为惹眼,这在广府地区是非常罕见的。


旧时出国并不是“馨香”事,大多是无奈之举,在“金山”的诱惑下,被劳工输出“卖猪仔”,踏上一条艰险而未知的路途,多少人背井离乡,一走就是一辈子,大难不死的在异国隐忍求存,望出生天。


花都出洋移民有多种因素,一是自然环境恶劣。花都东北部多山,土壤贫瘠,西南部低洼,较难种养,水利设施落后,好天干旱下雨涝,农民常年食不果腹,生活环境恶劣,村民多选择出洋谋生。当地流传的这样一首民谣:


“又有平原又有山,年年揾食咁(这样)艰难;响归(在家)耕锄难度日,漂洋过海去谋生。”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二是兵灾匪患祸害。花县原属“三不治”地带,“花山寨”贼匪占据北部群山,到处打家劫舍,社会极不稳定,附近村民被迫离开。


而花县“省城之屏嶂,南北粤之咽喉”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清廷围剿“花山寨”到镇住平太天国与红巾之军,从民国桂粤之战到抗日烽火,这里均曾发生激战,人民饱受兵灾之苦。三是爱国志士避祸走难。花都是近代民生运动的发祥地,发生了平太天国、天地小会、黄花岗起乂、大革新农民运等一幕幕鲜活的历史活剧,一些参加运动会的志士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


四是与家人团聚。海外侨胞在异邦扎稳根基后,把远在家乡的亲人接来团聚。五是留学“浸咸水”、“镀金”。一些官宦乡绅、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思想比较开明,为使子弟增长见识,宁忍分离之苦,毅然送出国门留学深造,不过这在当时为数不多。


花都在清嘉庆年间已有人出国,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出现多次出洋高潮,而且常常是家族式移民,靠着血缘关系和亲戚提携,以致整个家族甚至一个村落都走光了。据统计,洛场人侨居外国或港澳的有5000多人,为该村户籍人口的一倍有多。


“往日花邑,常患水旱之灾,务农不易,且为省城北门,常遭兵燹,民生疾苦,故县人早有出洋谋生传统。非不爱乡,实不得已也。邑侨虽身居异地,但对梓里福祉,实未尝一日忘怀!”(罗锦煌)。


据《花都华侨志》载,花都人旅美的先驱,是花山平山村江、刘二姓的先辈,而当时平山村包括现在的洛场和东华。洛场的江荣辉、江炽尧于清嘉庆五年(1800)赴美谋生,江活涵、江相威、江根威、江永刚、江活添、江新南、江杰宽等,在清同治三年(1864)应募到美国加州修铁路。这些先侨因居乡谋生不易而出国,在异域更是备受磨难,艰苦的环境锻炼出洛场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管条件如何恶劣,总是坚忍求存,奋力拼搏,对当地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甚至成为当地社会的栋梁。


洛场人秉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传统,扎稳根基后,纷纷寄钱或亲自回乡,买地建房娶亲,以显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同时,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广集资金回乡建校,希望通过教育英才,提高乡人文化水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于是,在一个村庄上,在低矮简陋的农舍之间,一栋栋新奇独特、高头大马的碉楼拔地而起,可以想象,


当时没见过用“红毛泥”倒楼板的村民是何等的新鲜和惊讶,建筑场面是何等的热闹和风光,侨眷内心是何等的兴奋和喜悦,左邻右里是何等的羡慕和期盼。他们大多用自己或父辈的名字给楼房命名,如兰芳楼、绍庚楼、绍甲楼、起鹏楼、梓桥楼、梓球楼、营辉楼等;有的则以楼房的用途作名,如“彰柏家塾”、“配芬家塾”、“桃李园”、“修业学校”、“彰德阁”等;有的还起了较文雅的名字,如“雄庐”、“若芙庐”、“澄庐”、“静观庐”、“穗庐”、“鹰扬堂”等;而村民则根据楼房的外观形象,把一些较有特色的楼房改了俗名,如“飞机楼”、“坦克楼”、“斑马楼”、“火箭楼”、“绿瓦面”等等。


洛场以庞大的碉楼建筑群和深厚的侨文化底蕴,助推“花山小镇”国际文化艺术村的诞生。该项目规划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亿元,现正有序启动“微改造”实施方案,摒弃传统大拆大建的做法,在保留古村落原生态、保护碉楼群的基础上,有条理、分步骤地进行资源整合和功能配置,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博物展览、美食娱乐、度假休闲于一体的“花山小镇”(花都人小狼)。


洛场旁边有一条河,对岸正在施工修建一条沿河的水泥路,我沿着铜鼓坑河徒步,旁边是花山万科的楼盘,我走过聚龙堡,经过花山镇广场,快到坪山大街时,看到一座被封闭的古宅,似乎是叫明东楼,花山镇有一条百年骑楼街——【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495:花山坪山骑楼街,是花都仅存的一条骑楼街,形成于清朝末年,更见证着花县(花都原名)近百年来的变迁,留给世人无尽缅怀!


清末民初,花县许多美洲华侨也纷纷聚集于坪山,买房置地兴建当时最为流行的建筑,进而形成了坪山骑楼一条街,并成了当地约定俗成的固定墟场。鼎盛时期,这条约800米的骑楼街有近200家商户,衣食住行一应俱全,每逢墟日,更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几不能行。随着花县县治从花山移往新华、花山镇府两次迁址等原因,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商业重心转移,骑楼街渐渐失去往日风光。


现今的坪山已经远不如昔,完整保存的原骑楼建筑已经不多,现在所能看到的许多都是在上世纪中期曾经翻修过的楼房,不少店铺关闭,变得冷清。坪山处的墟场,凝聚着花山近百年来的历史。他们正在进行规划,让这往昔的墟场重现旧时繁盛的旧貌。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花都历史变迁的骑楼街,是花都值得宣扬的文化名片,但现在却是大多骑楼人去楼空,甚至渐渐成为危房,被人遗忘。


我走到大道边,看到一座两层的碉楼,被改造成了餐厅,【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496:富楼饭馆大门紧闭,无法参观。


我走到花都大道边,看到几个优秀群众正在路边捡垃圾,我走到天桥,看到祈福连锁酒店,远处是高楼群,十车道的马路上是奔腾不息的车流,我走进平山村,穿过古宅就看到了帝圣古庙,非常残破,后面是大量新建的火柴盒式的自建农民洋房。


平山离我之前去过的洛场村并不远,实际上平山村也是有很多华侨的,最近听说美国一家连锁超市的股东、87岁的美国华侨刘国烈和太太凑巧回到故乡,他们的思绪久久不能平复:“我离开这里已经八十年了,我想将这些碉楼修复为庄园,让大家重温它昔日的荣光。”


在花都区花山镇平山村一处荒凉地带,有一个家族碉楼群,分别有安仔楼、肥同楼、刘显军楼、刘显林楼,已有上百年历史。刘国烈就是这些碉楼主人的家族后代。“我们这里是一个以碉楼为核心的家族小庄园。”刘国烈说。在这些碉楼前面不远处还有31座青砖房,每一座都保存完整,青砖房前有一个长方形的水塘,整个建筑群占地上万平方米。刘国烈说,“为了生计,我8岁就到唐人街的酒楼打工。我们一家一开始在美国的日子很凄凉,当时我父亲在洗衣馆工作,自己刚上小学就在餐馆做杂工剥虾壳、包馄饨补贴家用。”


刘国烈从洗碗工做起,继而开小百货店,之后开起旧金山第一家连锁超市。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国烈已经拥有五家大型超市,成为当地有名的“超市大王”。“我的大型超市有800个停车位。”后来超市并购,刘国烈还成为美国一家著名连锁超市的股东。。。


我走到平山村的风水塘边,看到有人在钓鱼,我找到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500:志善江公祠建于光绪年间,骆天保敬书,门口贴着江文联姻的对联,虾公梁石狮,屋樑木雕和壁画保存较好,在祠堂前面有风水塘,远处是一栋高楼,上面写着“花山人民欢迎您”,祠堂前面有两对旗杆石。志善江公祠前面坪地上的旗杆石上刻着:光绪甲辰恩科,钦点翰林院臣:江孔殷立。


我记得佛山市叠滘的江氏祠堂前的旗杆石也镌刻铭文:光绪甲辰 恩科会试中式二十六名亚魁;保和殿复试一等第五名;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臣:江孔殷立。让族人引以为荣的举人旗杆石。


江孔殷在当时是一个名人。江孔殷1905年于同福西路同德里建有“太史第”,现今还存,但面目全非,花园已早消失。罗村果岗村江氏宗祠前的江孔殷旗杆夹,“光绪二十年甲辰恩科会试中式第二十六名贡士,保和殿殿试一等第五名,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五十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臣江孔殷立”。南海桂城江头村、罗村上边村、果岗村圴立有同样的旗杆夹,果岗村的这一对最为漂亮。


陈寅恪曾经说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列马主乂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的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当年像陈寅恪那样出身书香门第的世家学者,不是戴高大帽子,就是靠边冷站,能够“默默者存”已属不易,想要“继承家学”,再作研究,就难免会挨打。


在旧时代的高压之下,也有一些出身旧世大族的文人们,没有使自己的个性自觉地消失,“旧”的根基,家族的生活传承,使他们本能地坚守住了一个文人的底线,自我的异质性没有被那个庞大的同质性的洪流所吞没。


江孔殷(1864至1951),广东南海张槎人。字韶选,又字少泉,小字江霞,号百二兰斋主人,世称霞公、江太史,谑称江虾。祖上为广东茶商,巨富,有“江百万”之称。一说幼年时家道已中落。行二,长兄似夭亡。


江孔殷是美食家,有一年,他做七十大寿时,为了拿出一道新名菜给亲友尝鲜,便尝试用蛇和猫制成菜肴,蛇为龙、猫为虎,因二者相遇必斗,故名曰“龙虎斗”。亲友们品尝后都觉得不错,但感到猫肉的鲜味还不足,建议再加鸡共煮。江根据大家的意见又在此菜中加了鸡,其味更佳,这样此菜便一举成名。后来改称“豹狸烩三蛇”、“龙虎凤大烩”,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龙虎斗”。此菜在岭南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广东菜馆的主要特色名菜,盛名世界。中外宾客来到广州,都要品尝此菜,不然曰:“虚此一行。”


少年入万木草堂,师从有为康,1895年参与公车的上书。以文才称,与刘学询、蔡乃煌、钟荣光并称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由于科举与捐纳制度,“绅”与“商”的结合在中国早就存在。考中功名者不能在籍贯地当官,回乡者就成了“绅”。清末,“绅”和“商”之间的对流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广东很普遍。


商人花钱捐一个士绅功名,乡绅走上经商道路,都是普遍的事情。在19世纪中叶,广州已经有一批有功名、职衔的大商人。十三行商人潘氏、梁氏等家族,一直到清末都是亦绅亦商的大家族。江孔殷也是这样一位大绅商。年轻时,他考中满清最后一届进士,选入翰林,在天津当过短暂的几年官职,便回到广东,任广州清乡督办一职,走上了由“绅”而“商”的道路。


1900年,李鸿章任两广总督,以筹款建海军为名,奏弛赌禁,招商承办。江与广协左营都司李世桂、香山绅士刘学洵、新会在澳门的大赌商卢焯之等组织30万元资本的闱姓厂大公司,公开以科举为赌博,赌博、舞弊一时成风。


1904年赴京会试,中恩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二甲第27名进士,入翰林院,授职庶吉士(粤人谓点翰林者“太史”),曾奉旨出使日、朝及台湾,后任职天津海关道,一说任江苏候补道。


1907年,岭南盗匪成风,经广东总督张鸣岐奏请,钦放广东清乡总办(慈禧并赐兰花一百二十盆,百二兰斋由此得名)。及至返粤,联合士绅以铁腕手段缴匪,盗匪之风为之压制,声誉日隆,累任广东候补水师提督,诚清末民初广东晸坛举足轻重之实力派人物。


江性慷慨不羁,素广结三教九流。。。1915年,受聘出任英美烟草公司南中国总代理,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激烈商战。三十年代返居广州,于郊区箩岗洞租得官荒地1000余亩创办江兰斋农场和蜂场,改良水果品种、引进国外良种蜜蜂,得箩岗橙、黑荔枝及黄金蜂蜜等良种,至今享誉于世。并兴办南岗至箩岗圩的小轨铁路、兴修水利,耗尽资财。


日军侵我期间,广州沦陷后,江移居香港,拒绝回粤出任伪广东维持会长。光复后返居广州,颇穷困,戒毒持斋,以卖字为生。听广东人说江孔殷一生娶十五位姨太太,犹不知足。84岁仍觉“宝刀未老”,欲娶家中一14岁婢女,翌日突然中风,半身不遂,纳妾不成,被送进医院(野史记载的,不知真假)。


1951年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于广州六榕寺失足,由是瘫痪,入荔湾区黎铎医院。是年广东土改,南海农民追索“逃亡地主”,至医院强行以箩筐抬返乡里。江瞑目不语,一度绝食,41日而终。


在辞世的前一天,88岁的江孔殷留下了四句话:“今日你是我非,明日你非我是;是是非非,他日方知。”这几句很有预言味道的遗言,今天看来,一语中的。


江著有《兰斋诗词存》,擅书法,以行书见长,格调高雅,出笔不凡,颇具学问文章之气,穗港澳诸地之公库多有庋藏。性风流,妻妾众多,“江虾娶新抱”等典故至今流传省港。并以美食著称,有“太史蛇羹”等名馔传世。


江孔殷有很多子女,其中比较出名的是江誉镠,别名江枫,又名江誉球,即粤剧编曲名家南海十三郎。广东南海县张槎塱边村人(今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因在家中排行十三,他的剧本出名后,被人们称为南海十三郎。


他早年就读广州南武中学河南分校,因顽皮闹事而被逐出校。香港大学习医时,为爱情而中途离港追随女友到上海,适逢战乱而不能回港,无法完成学业。十三郎晋身梨园,效力于觉先声剧团。他恃才傲物,创作事业如日方中时,却遭逢爱情和事业的打击,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处流浪,最后在青山医院病逝。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则指十三郎最后在香港街头郁郁而终。相传十三郎育有一位养子。


他的作品有:作品有《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七十二铜城》、《女儿香》、《梁红玉》、《燕归人未归》、《李香君》等。他是一个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一个狂放不羁、追求爱情、追求平等的文人。南海十三郎让我如此心喜,又如此悲哀。他的命运是个性造成,也是社会造成。过洁世不容,一个高贵的灵魂在碌碌无为,利欲熏心的人群中给当成疯子,这是何等的嘲讽。


江孔殷的孙女梅绮也是一个名人,梅绮原名江端仪,广东南海人,于北京出生。香港早期著名粤剧编剧家南海十三郎(江誉镠)则是她的叔父。 梅绮戏路纵横,亦正亦邪,形像多变,不论是女佣、交际花、无知少女、杀人凶手,均能演得称职,堪称粤语电影第一人。从影二十三年,演出超过七十多部影片,代表作品有《百战余生》。1960年拍竣《哪吒劈山救母》後从事基督教传道工作,往返香港、台湾两地,直至1966年患舌癌病逝,享年四十三岁。


她幼年在上海时,即被信仰基督教的母亲带到教堂领洗。梅绮虽然年纪很轻就在演艺事业上取得成功,但常感叹心灵空虚,在1939年曾二度自杀未遂,梅绮遭遇两次婚姻失败,加上作为演员年龄已经偏大(30多岁),在演艺界面临生存压力,


健康状况本来就不佳,到1957年底,她因为患严重的胃溃疡缠绵病榻,性命垂危。这时,另一艺员紫罗莲(邹洁莲)不断向她传福音,要她相信耶稣,梅绮面临生死关头,在病榻上决定相信耶稣,悔改以往。不久梅绮身体康复,于是开始热切地在香港九龙各处礼拜堂作见证,引起不小的轰动。同时,她参加了中华传道会主办的“培灵学院”,热心追求查考《圣经》。


第3116回:南粤宝地江氏宗祠,蔬叟符翕工诗书画


【相关文章】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85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