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读《幼学琼林》?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读《幼学琼林》?
日期:2023-05-25 22:21热度:加载中...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读《幼学琼林》?

在传统的蒙学书中,有一种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体裁,就是用骈俪句式编写的各种知识读物,特别是历史文化常识读物。

句式对偶,如果再押韵,用一句或几句话来介绍一位历史人物或历史典故,介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知识,使儿童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兴味,既能识字,又能增长知识,以至终生不忘,这是古代蒙学书在内容和编写方法上的一个革新,一个进步,一个新的发展。唐代的《兔园册》今天已看不到原书了,是否属于这方面的内容,难肯定。唐李翰的《蒙求》可能是这类书流传至今的最古的一种,后来又发展为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幼学琼林》一书。

这本书原名《幼学须知》,又有过《成语考》《故事寻源》等异名,一般认为明末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原编,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进士丘濬所编,后来通行的本子则是清代人邹圣脉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但在过去私塾中,常略去增补部分不读。为求篇幅和内容的精悍适用,本书也略去了增补部分,加以今注今译,以求适合今天的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旧时人们对二书的评语。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过去一些读书不多的人,却能懂得不少成语典故,在日常应用中还能得心应手,往往是得力于《幼学琼林》一书。这是一本古代启蒙用的正宗类书,是一本兼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性质的古籍。

三国魏时类书《皇览》今已不存。唐代类书中的巨著《艺文类聚》分四十六部,列子目七百二十七;专供唐玄宗诸子学习用的《初学记》分二十三部,列子目三百一十三。《幼学琼林》分三十三部,未分子目,计联一千二百六十一。三书都是按天、地、人分类,人部又以朝廷为首,文臣、武职次之,亲、师、友等又次之,然后是身体、衣服、饮食、器用、制作、技艺,以鸟兽、花木等结束。

《幼学琼林》作为类书,远不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那样声名赫赫,但其入人之深、普及之广、效用之大,则胜过这些皇皇巨著。它包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知识,书中辑录的资料,不仅涉及群经正史、诸子百家,还涉及许多稗官野史、方志异闻,特别是广泛吸收了多种“蒙求”的材料,分类录事,对偶成句,言简意赅,易读易记。古时人们日常所用文字、成语典故,多包括在内。在一定意义上,它也可以说是一本可诵读的成语典故小词典。它释文简练而又比较恰当,用语不多而又解释清楚。如:

无言曰缄默,息怒曰霁威。

大笑曰绝倒,众笑曰哄堂。

彼此不合曰龃龉,欲进不前曰趑趄。

受人牵制曰掣肘,不知羞愧曰厚颜。

只有几个字,就把词语的意思解释明白了。有时字数稍多,也不超过一个简单的句子,如:

赞襄其事,谓之玉成;分裂难完,谓之瓦解。

同恶相帮,谓之助桀为虐;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

事有大利,曰奇货可居;事宜鉴前,曰覆车当戒。

不修边幅,谓人不饰仪容;不立崖岸,谓人天性和乐。蕞尔幺麽,言其甚小;卤莽灭裂,言其不精。

读熟了这些句子,也就记住了这些成语的意义。词典而可读,事半而功倍,这是编撰者的一个创造。

在内容上,书中包括了许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掌故。如: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

还包括了许多格言,或将典故、格言二者结合在一起。如: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此魏徵之对太宗;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此子产之讽子孔。

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

成语、典故、格言,三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既是妙语,又是对句,一经记诵,即终生不忘,终生受用。

本书编写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打破了四言、五言、七言的限制,内容决定形式,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只求偶句成对,不强求整齐押韵;同时按内容分类编排,便于检索。古时的平民百姓从中学习了圣贤经传、诸子百家的伦常观念和历史知识,熟悉了常见的成语典故和生活常识,对他们的文化传递就是通过这些书完成的。

本书成书于明代,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意识,如“何谓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何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即是宣扬“三从四德”的封建伦常,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套在妇女身上的枷锁。还有一些宣扬宿命论的内容,如“命之修短有数,人之富贵在天”之类,不过也都来源于其他典籍,并非杜撰。如上述两句,即出自《论语》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因而,它作为一种文化史和教育史的研究资料,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读者略予涉猎,仍然可以起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的作用——使读者了解我们的先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里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其他传统观念,了解封建时代的文化教育是怎样向平民阶层、儿童教育领域进行渗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存并刊印这些图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此书曾风行全国,遍及城乡,一些老年读者重读此书,大有返老还童、如逢旧友之感,因而对他们来说,还有愉悦身心的作用。但不管从什么角度去阅读此书,都既要看到它作为优秀蒙学课本的一面,也要看到书中部分内容的思想局限性。相信读者自能鉴别,取其有益,避其所短,从而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相关文章】

福建晋江,为什么盛产中国老板!| 地球知识局

清廷曾计划每年向巴西移民数万名中国人,为什么没能成功?

明代宫廷里,为什么这么多朝鲜人和越南人?

为什么是唐人街不是汉人街?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为什么有好多种?

宋代以后,“富过三代”为什么这么难?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62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