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2020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2020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日期:2023-05-25 22:21热度:加载中...

2020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0南昌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将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称为“春秋五霸”。对于“五霸”,有两种说法: 一是《孟子•告子下》赵歧注解所说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一是《荀子•王霸》和《墨子•所染》中所言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伯”说。在周室衰微、无力控制天下的时候,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

2. 荆公之学

荆公学派亦称“荆公新学”。以北宋王安石为代表的学术派别。提出“万物一气”的命题,认为“气”生成“五行”,构成万物。认为人具有感觉和思维能力,能认识世界万物,“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为者”(《致一论》)。圣人可学而成,王道当可求而致。追求“德政”理想,相信“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王霸论》)。欲从儒家经书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与子王雱及吕惠卿重注《诗》、《书》和《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并于熙宁八年(1075)颁布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以统一国人思想。

3. 明朝宣仁之治(略)

4. 筹办夷务始末

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同治朝筹办夷务》一百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本书所辑多为原始资料,颇为珍贵,但编纂中有一些缺陷,如所有文件均无标题;对原文时而加以删节,使原文不全,给后人研究史实造成了困难。

二、简答题

1. 商鞅变法内容

(一)主要内容。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新制规定:若无军功也不得列宗室属籍。奖励军功,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实行军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级,按爵位高低相应地可占有土地、住宅、奴婢等。

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

④推行县制,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5家为伍,10家为什,互相监督。合并乡邑等为县,全国统一划分为31县,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

⑤迁都咸阳。以加强向东方发展的需要。

⑥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⑦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⑧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秦王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

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zhòu)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三、论述题

1. 清朝文化专制措施、影响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继承者,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它以少数民族贵族统治多数汉族的人民,因此,为减少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敌对势力,统治者非常注重思想控制。

(一)清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1)提倡程朱理学,并积极进行思想诱导。清政府收罗了一批理学家 ,如魏裔介、熊赐履、李光地、魏象枢汤斌等人,命他们编写《朱子全书》等理学著作,将理学中忠孝的思想加以推广,以束缚人民的思想

(2)钳制人民言行,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严厉钳制不利于他们的言行,尤其是康、雍乾三朝,曾大兴文字狱。对于一切的文字著述,只要被认为是碍于清政府统治或者触犯君权神威的,就被视为“悖逆”和“异端”,并兴大狱,从重处置,一案往往牵连数百人,典型的有庄氏《明史》案和吕留良案。

(3)通过禁书、毁书加强思想专制。清朝统治者曾多次颁布禁书令,其范围极广,凡是涉及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如明末的野史与杂史、有关南明诸王事迹的、有关建州女真历史的都要禁绝。清政府寓禁书于修书,乾隆年间借修纂《四库全书》之名,收集并销毁了大量所谓的违禁书籍。

(二)清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影响

(1)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清朝的统治,引导人们逃避社会现实,减少了思想界的抗争。

(2)引起了社会恐慌,导致思想界死气沉沉。清朝对人民言行的钳制和重罚尤其是文字狱的实行,,使得人民陷人社会恐慌之中许多思想界活力被湮灭。

(3)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摧残。在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过程中,清政府禁爱了大量的书籍不少承载优秀文化的著作因此而亡供。

(4)改变了学术的发展方向。清政府严厉的思想文化专制使得广大知识分子不敢再关怀政治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转而投人故纸堆中从事考证、辨伪音韵训诂之类的工作,使得考据学兴盛,渐渐发展成为乾嘉学派。

(5)加剧了中国封闭落后,阻挡了资本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禁锢人心的同时也禁铜了新的思想意识和理论、新的生产技术,禁锢了社会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这与清代的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缓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之,清代实行的严厉的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固但是带来了了无穷的后患。

2. 社会性质论战、评论、意义

(一)背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等问题的争论,引发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过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始于1928年,由陶希圣在《新生命》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挑起。1930年,王学文、潘东周在《新思潮》杂志上著文论证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灵峰、任曙等人在《动力》杂志上著文断言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1932年至1933年,这一争论扩展到了史学界,展开了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934至1935年,讨论的方向又转向了中国农村社会薛暮桥、孙冶方等在《中国农村》杂志上撰文论证中国农村经济半封建性质;王宜昌、张志澄等人则在《中国经济》杂志上发表文章,认定中国农村已是资本主义占了优势。

)各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论战首先是围绕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这三种社会势力在中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关于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而展开的,所关注和要认识的中心问题是:应该把中国社会定位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或一般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哪一阶段上?现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论战的主要参加者主要为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和所谓“托派团体”骨干。前者有王学文、潘东周、吴黎平等人,他们因创办《新思潮》杂志,被称为 “新思潮派”;后者有严灵峰、任曙等人,因办有《动力》杂志,被称为“动力派”。

“新思潮派”的观点:封建压迫是中国国内压迫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结合。(2)“动力派”的观点:质疑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而且对由此而得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提出了不同意见。

(四)影响。(1)衍生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以及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进而影响到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2)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选部分

一、名词解释

1. 昭穆治世

2. 封禅

3. 铁券

二、简答题

1. 《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

 


2020南昌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将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称为“春秋五霸”。对于“五霸”,有两种说法: 一是《孟子•告子下》赵歧注解所说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一是《荀子•王霸》和《墨子•所染》中所言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伯”说。在周室衰微、无力控制天下的时候,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

2. 荆公之学

荆公学派亦称“荆公新学”。以北宋王安石为代表的学术派别。提出“万物一气”的命题,认为“气”生成“五行”,构成万物。认为人具有感觉和思维能力,能认识世界万物,“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为者”(《致一论》)。圣人可学而成,王道当可求而致。追求“德政”理想,相信“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王霸论》)。欲从儒家经书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与子王雱及吕惠卿重注《诗》、《书》和《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并于熙宁八年(1075)颁布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以统一国人思想。

3. 明朝宣仁之治(略)

4. 筹办夷务始末

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同治朝筹办夷务》一百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本书所辑多为原始资料,颇为珍贵,但编纂中有一些缺陷,如所有文件均无标题;对原文时而加以删节,使原文不全,给后人研究史实造成了困难。

二、简答题

1. 商鞅变法内容

(一)主要内容。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新制规定:若无军功也不得列宗室属籍。奖励军功,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实行军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级,按爵位高低相应地可占有土地、住宅、奴婢等。

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

④推行县制,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5家为伍,10家为什,互相监督。合并乡邑等为县,全国统一划分为31县,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

⑤迁都咸阳。以加强向东方发展的需要。

⑥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⑦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⑧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秦王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

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zhòu)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三、论述题

1. 清朝文化专制措施、影响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继承者,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它以少数民族贵族统治多数汉族的人民,因此,为减少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敌对势力,统治者非常注重思想控制。

(一)清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1)提倡程朱理学,并积极进行思想诱导。清政府收罗了一批理学家 ,如魏裔介、熊赐履、李光地、魏象枢汤斌等人,命他们编写《朱子全书》等理学著作,将理学中忠孝的思想加以推广,以束缚人民的思想

(2)钳制人民言行,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严厉钳制不利于他们的言行,尤其是康、雍乾三朝,曾大兴文字狱。对于一切的文字著述,只要被认为是碍于清政府统治或者触犯君权神威的,就被视为“悖逆”和“异端”,并兴大狱,从重处置,一案往往牵连数百人,典型的有庄氏《明史》案和吕留良案。

(3)通过禁书、毁书加强思想专制。清朝统治者曾多次颁布禁书令,其范围极广,凡是涉及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如明末的野史与杂史、有关南明诸王事迹的、有关建州女真历史的都要禁绝。清政府寓禁书于修书,乾隆年间借修纂《四库全书》之名,收集并销毁了大量所谓的违禁书籍。

(二)清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影响

(1)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清朝的统治,引导人们逃避社会现实,减少了思想界的抗争。

(2)引起了社会恐慌,导致思想界死气沉沉。清朝对人民言行的钳制和重罚尤其是文字狱的实行,,使得人民陷人社会恐慌之中许多思想界活力被湮灭。

(3)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摧残。在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过程中,清政府禁爱了大量的书籍不少承载优秀文化的著作因此而亡供。

(4)改变了学术的发展方向。清政府严厉的思想文化专制使得广大知识分子不敢再关怀政治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转而投人故纸堆中从事考证、辨伪音韵训诂之类的工作,使得考据学兴盛,渐渐发展成为乾嘉学派。

(5)加剧了中国封闭落后,阻挡了资本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禁锢人心的同时也禁铜了新的思想意识和理论、新的生产技术,禁锢了社会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这与清代的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缓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之,清代实行的严厉的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固但是带来了了无穷的后患。

2. 社会性质论战、评论、意义

(一)背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等问题的争论,引发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过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始于1928年,由陶希圣在《新生命》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挑起。1930年,王学文、潘东周在《新思潮》杂志上著文论证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灵峰、任曙等人在《动力》杂志上著文断言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1932年至1933年,这一争论扩展到了史学界,展开了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934至1935年,讨论的方向又转向了中国农村社会薛暮桥、孙冶方等在《中国农村》杂志上撰文论证中国农村经济半封建性质;王宜昌、张志澄等人则在《中国经济》杂志上发表文章,认定中国农村已是资本主义占了优势。

)各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论战首先是围绕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这三种社会势力在中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关于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而展开的,所关注和要认识的中心问题是:应该把中国社会定位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或一般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哪一阶段上?现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论战的主要参加者主要为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和所谓“托派团体”骨干。前者有王学文、潘东周、吴黎平等人,他们因创办《新思潮》杂志,被称为 “新思潮派”;后者有严灵峰、任曙等人,因办有《动力》杂志,被称为“动力派”。

“新思潮派”的观点:封建压迫是中国国内压迫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结合。(2)“动力派”的观点:质疑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而且对由此而得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提出了不同意见。

(四)影响。(1)衍生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以及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进而影响到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2)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选部分

一、名词解释

1. 昭穆治世

2. 封禅

3. 铁券

二、简答题

1. 《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

 


【相关文章】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53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