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位置:首页  »  历史讲堂  »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日期:2023-04-03 23:28热度:加载中...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8年时间,这起事件直接让盛唐不复存在,此后国力急转直下。在这场叛乱之中,叛军兵力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要优于唐军,甚至一度占领长安、洛阳两处重地,但为什么最后叛军却没能取代大唐呢?当时大唐仅剩最后一口气,还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那今天就准备站在叛军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讲他们最后失败的原因,看看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叛军首领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关于唐朝的反攻,积极行动与错误决策都有,最终是胜利了。而另一边,安史叛军(或者称之为“燕政权”)也不是铁板一块,燕政权的内部问题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别的不说,从这场动乱的命名上看,“安史之乱”,当然是安氏和史氏两个中心,安史嬗代即说明了问题。若从历代叛军领头人(所谓“大燕皇帝”)来看,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都是死于非命。虽然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值得同情,但值得我们思考它背后的根本原因。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1、从安禄山当上节度使说起

安禄山的发迹史相信不必再过多介绍了。他是放羊娃出身,偷羊被抓又反被赏识,自此参军。凭军功一路青云直上,后来凭借出色的卖萌装傻演技,博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

出于唐玄宗的偏爱,也出于李林甫“蕃将可靠”的谬论,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唐朝东北疆域自此成了安家的天下,安禄山有了造反的本钱。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初假借贡马之名,率大量兵马南下。意图暴露后,以诛杀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即安史之乱。攻破洛阳后,安禄山称帝,国号为“燕”。

如果从上述历史看,安禄山起兵反叛应该是依靠军事力量。事实上,安禄山的大燕政权中有两股力量:第一是蕃将,毕竟胡汉有别,蕃将对唐王朝的认同感较弱,能为安禄山所用。第二是文士,由于李林甫弄权,士人的上升通道被阻断,安禄山遂趁机在幽州附近招揽士人,史学界称之“幽州文士集团”。

在安禄山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幽州文士出谋划策,占据了燕政权的决策中心。而燕政权的军事力量掌握在蕃将团体之手。文士集团与蕃将群体在安禄山在世时尚能相安无事,但安禄山之死造成了燕政权的分裂。

由于安禄山晚年患疾,双眼失明,身生疮疖,脾气日益变坏,由此得罪了身边的所有人。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宦官李猪儿、丞相严庄合谋杀死安禄山,安庆绪即位。

由于拥立之功,幽州文士集团的权势于此时达到顶点。蕃将本就与文士不甚融洽,现在老上司去世,新皇帝名望不够,无法阻止蕃将群体的离心离德。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2、安庆绪之死与史思明上位

由于燕政权的内部矛盾,诸将离心离德,安庆绪节节败退,唐军接连收复西京。史思明也不愿受安庆绪节制,于是投降唐朝,安庆绪派来的使者安守忠、李立节被杀,只有阿史那承庆因为与史思明早已相识而免于一死。

史思明假意归降,实则厉兵秣马,扩军备战。唐肃宗心知肚明,于是听从李光弼的建议联合史思明部将乌承恩,让他暗中监视史思明并寻机会除掉他。史思明是个狡猾的老狐狸,这点儿小伎俩瞒不了他。

之前投降唐朝,是因为不想为安庆绪卖命,希望暂缓口气而已。如今安庆绪与唐军激战正酣,正是他史思明搅局的好时候。史思明将计就计,引蛇出洞,假意让乌承恩的儿子回去探望父亲,实则派人潜入乌承恩房中。乌承恩父子正在谋划如何除掉史思明,不料被史思明的人逮个正着!

处决了乌承恩父子及其心腹后,史思明再度反叛。此时安庆绪被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围攻,即著名的“邺城之围”。唐军人多势众,邺城中的安庆绪已力不能支。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但唐肃宗犯了一个大错,让安史之乱延长了好几年:他派九大节度使围攻安庆绪,却不设元帅,派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以指挥战斗。

有了鱼朝恩的瞎指挥,史思明成功与邺城内的安庆绪里应外合,围攻邺城的唐军被来了个反包围,结果原本必胜的仗打败了。

安庆绪没有死在唐军手上,但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史思明也不是什么善茬。不久,史思明历数安庆绪罪过,把安庆绪及其兄弟四人,以及谋士崔乾佑、高尚等人处死,史思明称“大燕皇帝”。

史氏取代安氏,也是蕃将群体对幽州文士集团的胜利。在史思明的率领下,伪燕军队又卷土重来,不仅再次攻占洛阳,又计划进军关中。这是燕政权最后的辉煌。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3、史朝义败亡与河朔三镇

史思明不愧是安禄山的老伙计,和安禄山相似,他也野心勃勃,也能征善战,但也一样脾气暴躁,惹了不该惹的人。

史思明攻打陕州时,受唐军抵抗久战不胜,退至永宁,于是他令儿子史朝义筑三角城以驻军。苦干一个月后,史思明巡视到此。城已筑好,只是尚未抹泥。史思明遂大怒,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来,想杀之以立军威,直至他们率领士兵继续干活才作罢。临走,史思明还向儿子放句狠话:“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

史思明未必真想杀掉史朝义等人,但他要求过于严苛,又动辄处罚打骂,使史朝义等人不由得害怕。于是,和老上司安禄山一样,史思明也被儿子杀了。

但史思明确实不如其父,在他称帝后燕军接连败绩。不久后,洛阳被唐军收复,史朝义退回大本营范阳,守城的部将李怀仙却不放他入城,最终于绝望中自杀。

史思明之死,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安史叛将的势力却依旧存在。李怀仙被封为卢龙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此即河朔三镇,藩镇割据之代表,中唐动乱的重要来源。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由此可见,虽然史思明是被唐军打败,但他如此迅速的败亡,是因为遭到蕃将团体的抛弃。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就是这类蕃将的代表。

那么,蕃将团体为何会抛弃史朝义而归唐?这固然与实力对比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于蕃将内部的派系划分有关。

这些蕃将(或者说节度使)的晋升主要有两种途经:第一种是偏将出身,通俗地说,就是老上司离职后由副手顶上。第二种是军州出身,由刺史或军镇经略使等晋升而来。

从晋升途径可知,前者是安禄山的心腹,相互间关系也密切。后者由于其相对固定的职权,与前者及上司的关系相对疏离。

而在安史叛军蕃将中,前者就是李怀仙、田承嗣、张忠志等人,后来抱团形成河朔三镇。史思明属于后者,所以史思明在世时,由于资格老、名望高,他能团结蕃将,史朝义就做不到。

有了这一层隔阂,再加上史思明能力平庸,唐朝还开出了优厚的投降条件,承认蕃将们的既有地位,史朝义就被李怀仙等人无情地抛弃了。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总结

燕政权作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反叛的组织,必然不会具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与强烈的认同感。燕政权中的文臣武将,都是由利益关系组成的共同体,这种特性决定了燕政权内部分裂的必然性,注定了安史叛军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关文章】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的剧烈转身

杨贵妃作为唐玄宗最爱的女人 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源头吗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要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唐朝安史之乱祸首是谁?

杨玉环备受宠爱,却在安史之乱中成为替罪羊

标签:安史之乱  安禄山  唐玄宗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524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