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够灭六国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打破合纵抗秦的局面,让其他国家不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张仪此前就曾出使各国破解了合纵抗秦的局面,还使得各国变的连横亲秦。实际上秦国采取的策略也很简单,就是远交近攻,再多给点好处,毕竟小国只有站队的份,只要将他们力量最强大的一方击败,小国自然会臣服。那齐国当时选择了怎样的对秦策略呢?或者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路,明白当时为什么大家都不联合抗秦了。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变法图强,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最终由秦始皇嬴政剪灭山东六国,建立了秦朝。
在战国末期,秦国在消灭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这五个诸侯国的时候,齐国一直没有派兵救援其他五国,也即抱着一种“坐视不理”的态度。对此,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影响,所以齐国才对其他五国“见死不救”。不过,在笔者看来,齐国这么做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一
首先,《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在战国中后期,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由此,在秦国消灭山东六国的过程中,“远交近攻”的策略被一直执行,促使秦国得以步步蚕食魏国、韩国、赵国这三晋的土地,乃至于最终剪灭六国,建立秦朝。而在“远交近攻”之外,魏国、楚国、赵国的所作所为,也是齐国选择保持中立的重要原因。
二
在战国中期,特别是齐闵王在位时,齐国的疆域达到了巅峰,除了山东省一带,齐国的疆域还扩大到今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一带。对于这一时期的齐国,已经和秦国平起平坐了,甚至齐闵王还和秦昭襄王并称为“东西二帝”。但是,乐毅率领五国大军讨伐齐国,虽然经过田单复国,但是齐国依然因此而元气大伤。不过,更为关键的是,对于魏国、楚国、赵国这三个国家,还在战国后期蚕食齐国的疆域。比如赵国来说,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伐齐,攻取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三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即便是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向齐国进攻,继续攻占齐国的疆域。对此,赵国本来是内陆型的诸侯国,但是,通过对齐国疆域的蚕食,赵国在战国后期都快打到大海边了。同时,就魏国来说,魏安釐(xī)王在位期间,派兵攻打齐国,拿下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至于强大的楚国,在长平之战后消灭了齐国旁边的鲁国,还攻占了齐国在今山东省南部的疆域。由此,到了战国后期,因为赵国、魏国、楚国这三大强国的蚕食,导致齐国的疆域不断缩水。
四
最后,非常明显的是,在战国后期,齐国自然对赵国、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十分不满了。在此基础上,秦国和赵国展开长平之战,赵国向齐国借粮,自然遭到了后者的拒绝。并且,在秦始皇嬴政消灭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这五国的时候后,齐国也选择了坐视不理。对于齐国的选择,诚然不是一种目光长远的表现,因为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在秦国消灭了山东五国后,齐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但是,从感情上来说,魏国、赵国、楚国对于齐国的兵戎相见,自然也是促使齐国导向秦国的重要原因。换而言之,山东六国因为各自的利益瓜葛,始终无法齐心协力的对抗秦国,这是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的关键。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075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