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中原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断过,不过大部分时候还是中原占上风。不过在三国时期几乎很少看到匈奴或者胡人入侵中原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东汉末年,汉朝对匈奴的掌控力已经不如以前了,匈奴也趁机想做出反攻,但是曹操率领大军把匈奴镇压下来,而且那时候的匈奴实力并不是很强所以也没能力入侵中原。
自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以来,中原民众就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扰。这其中,又以匈奴、胡人等为代表。
匈奴一直是中原各国的心腹大患。他们能征善战,最强盛时,一度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如果不是陈平用计策贿赂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还没做几天皇帝的刘邦恐怕得把老命丢在北方。
在汉武帝时期,经过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的沉重打击,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追击下,被迫向欧洲迁移;南匈奴依附汉朝,成为汉朝的臣民。
东汉末年,朝廷对南匈奴的控制遭到严重削弱。南匈奴又开始兴风作浪了。他们和胡人在边境地带烧杀抢掠、祸害民众。但是,自从曹操出现后,南匈奴、胡人就很少侵犯中原,老实多了。到后来,不管是南匈奴还是胡人,纷纷对曹操毕恭毕敬,每年都前来许昌向曹操进贡。
曹操做了什么,让这些曾经嚣张一时的匈奴、胡人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195年,南匈奴有了新的单于——呼厨泉。呼厨泉见中原一片混战,趁机而入,没想到,他们一露头就遇到了曹操。
这一年,曹操很忙。要忙着与劲敌吕布作战,要忙着把汉献帝从长安接到许昌来……可就在这百忙无暇的时候,曹操还抽空与呼厨泉打了一仗。结果,呼厨泉被暴揍一顿,不得不宣布投靠曹操。
当然,匈奴人说话是不算数的。7年后的202年,呼厨泉“好了伤疤忘了痛”,在平阳对曹操发动叛乱,他联合袁尚部将高干和郭援,进攻河东,掠取关中。曹操任命凉州军阀马超为司隶校尉,率部征伐。
马超是出了名的一名猛将,他干净利落地打败了敌军。呼厨泉见势不妙,赶紧投降。
这次投降,曹操就不会轻易放过呼厨泉了。为了永久性地解决南匈奴问题,曹操将呼厨泉留在许昌为内侍,让匈奴贵族右贤王管理朝政。后来,曹操更是将南匈奴分为5部分,每部分选出领导人,由汉人大臣担任司马,对其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南匈奴虽然还存在着,但单于有名无实,权力全部落到曹操手中。
祸害中原几百年的匈奴问题到此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收拾了匈奴,曹操就向胡人开刀了。
三国时代,胡人居住在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一带,因此人称“乌桓”。东汉末年,乌桓蠢蠢欲动,屡次南侵,掳掠人口财物,成为中原政权的一大祸害。官渡之战后,乌桓与袁绍残余势力进行勾结。
为了平定北方边境、追击袁绍残余势力,曹操决定远征乌桓。曹操的决定遭到绝大多数军师的反对,只有郭嘉一人支持。曹操历来很信任郭嘉,对他几乎言听计从,这次有了他的支持,自然就一锤定音了。
207年5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远征乌桓。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白狼山与乌桓军队进行了一场决战。
乌桓与匈奴同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与鲜卑同属东胡族,其凶猛彪悍程度不亚于匈奴,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然而曹操军队并不惧怕,以虎豹骑为首的精锐部队左冲右突,将乌桓单于蹋顿当场斩首。这就是《三国志》记载的:“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此战扫清了袁绍残余势力,解决了乌桓对北方的威胁。战后,乌桓人少部分远迁辽东地区,“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逐步融合为中原民族的一部分。
有了曹操神一般的存在,此后几十年,中原地区再无边患。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1023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